近日,記者從安徽工商局官網發現,2011年底,一批次金龍魚玉米油被檢測出色澤和煙點不合格。問題油品生產日期為2011年3月1日,該批次產品已下架。金龍魚合肥經銷商王先生表示,工商部門抽檢的玉米油出自一家小超市,並長期暴曬在日光下,導致油質產生了變化。
就這一事件,金龍魚官方目前尚未作出回應,經銷商王先生的“表示”充其量只能算作半官方的非正式回應,這個回應實在是太業餘,難言科學準確,沒有多少說服力。
不可否認,陰涼、通風是很多食品最基本的貯存條件,如果不按照貯存條件存放食品,讓食品接受過多的陽光照射,那麼即使處在保質期內也可能會變質。但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邏輯並不適用於所有的食品質量指標,食品質量指標有很多,陽光照射可能會導致一部分指標的變化,而其他一些指標的不合格則與陽關照射沒有太大因果關係,更多取決於其他因素。根據食用油業內專家的說法,玉米油的色澤和煙點就是兩種與陽光照射沒有太大因果關聯的指標,專家認為,油料色澤變化常見原因大致有三種:一是油料儲存時間過長,二是油料加工商脫色工藝達不到要求,三是加工或銷售過程中摻雜了其他油類。油料煙點的高低則主要與原料結構有關,一般而言,原料差煙點低,原料不純煙點也會降低。顯然,導致食用油色澤和煙點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原料質量差和加工環節不達標,至於陽光暴曬,或許會對色澤和煙點的變化有所刺激,但僅靠這些刺激,不足以導致色澤和煙點的不合格,經銷商把金龍魚玉米油的色澤和煙點不合格歸咎為陽光照射是牽強的。
另外,即便是小超市,經營者也不至於把食用油放到室外接受陽光直射,而放在室內的食用油或許會因為超市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受到一些間接照射,但達不到“長期暴曬在陽光下”的嚴重程度,經銷商給出的食用油被陽光“曬”變質的說法在情理上也很難說通。
繼天氣之後,太陽也成了“臨時工”,看來,“臨時工”隊伍越來越喜歡不會說話、不怕擔責的“同志”了,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趨勢。食品安全需要誠信,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誠信,金龍魚面對著此次色澤和煙點不合格的問題,必須要拿出最大的誠意,檢審產品質量問題,堵住漏洞,開誠布公地向消費者作出解釋和說明,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諒解和市場的寬容。如果金龍魚不願正視問題,拉太陽墊背,試圖推卸責任,那麼只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時間:1月10日 來源:濰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