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太子奶案凸顯政商交纏的詭異現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3 10:33:58  


 
  在2007年之前,李途純的經歷更多地彰顯了改革開放後,早期中國民營企業家走向成功的經典路徑:先是通過下海獲得第一桶金,隨後又以賭博式的營銷手段實現了公司業務的連續翻番。期間,來自政府的各種“優秀企業家”、“政協委員”等榮譽也紛至沓來,企業家與當地政府的關係更可堪稱“如膠似漆”。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三聚氰胺事件、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因素的衝擊下,李途純的公司最終因為融資過度、擴張過猛以及管理不善等多方原因遭遇20多億負債的悲慘現實。在此情況下,政府開始頻繁面臨工廠職工和債權人堵門、堵路、堵橋的群體性事件,最終,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名義下,當地政府托管了企業,並對李途純及公司高層實施了控制。

  政府一旦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開始介入公司的日常運作,公權力尋租的欲望則必在瞬間被勾起。在株洲市政府托管太子奶集團期間,當地派官員入主,以行政干涉市場,最終引發了太子奶集團的進一步瓦解。而在整個過程背後,更是伏藏著他本人中飽私囊,同時將責任推在創始人身上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可以看到,無論從李途純的個人境遇進行分析,還是對太子奶集團的顛簸之路作出梳理,商人與官員、企業與政府之間互相交纏、無法釐清的現象都是普遍存在的。類似的情況對於中國的民營企業而言,可謂既享受了政商不分的優厚,卻更飽嘗了缺乏規則、權力邊界不清帶來的痛楚。

  的確,在企業試圖獲得資金在內的一些資源支持的過程中,由於缺乏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平台,競相“靠近”政府變成一條無以規避的道路。而在這一歧途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政商不分、彼此交纏的市場領域,它摧毀了無數頗具增長潛力的企業,也吞噬了許多原本該被稱為企業家的人。對於上述詭異的現狀,如何去扭轉,恐怕除了為市場推出明晰的規則,為法律設置起碼的底線,已經別無它途了。(時間:4月2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