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私人訴訟吹響反壟斷集結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0 11:06:56  


  5月8日,最高法出台《關於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根據規定,公民因壟斷行為遭受損失提起訴訟,法院應該受理;對於聯合提價等壟斷行為,被訴壟斷企業承擔舉證倒置責任。最高法稱反壟斷民事訴訟不需要以行政執法程序前置為條件。

  放眼世界,反壟斷法的執行可以分為公共執行、私人執行兩種方式。私人執行,無論從法治原則“有損害必有救濟途徑”,還是便捷性、經濟性和效能,都比公共執行更佳,成為反壟斷訴訟的主要途徑。反觀我國,反壟斷法實施3年多,反壟斷私人訴訟案件只有寥寥數十件,且都沒有善終,以至有人認為這是“最近幾年法律實施中情況最糟糕的事件”。

  相對於其他領域,反壟斷訴訟仍如堅冰一塊,私人訴訟更是寸步難移。究其原因,意願不足恐怕是第一位,行政以及司法部門皆然;法律條文過於粗疏、可操作性較差是其次;在壟斷企業面前個人處於劣勢地位、舉證困難、訴訟成本高、收益低等現實困境是第三。《反壟斷法》第七章第50條規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僅是一條宣示性規定,每個字詞都存在解釋空間,要真正發揮作用有待於一些具體的制度性規定加以補充。

  最高法出台規定,公民可以直接起訴壟斷企業、舉證責任倒置、不需要以行政執法程序前置作條件等,都可視為降低反壟斷門檻、正面激勵私人訴訟行為之舉,對於深受壟斷之害而又維權無門的公眾來說將是一個福音。放寬私人訴訟,吹響反壟斷集結號,對市場壟斷行為也是一種震懾。當反壟斷成為全民共識,企業仍不顧公眾感受、大搞壟斷便是一種不智行為。

  可以起訴壟斷企業不等於私人訴訟贏面擴大,舉證責任倒置不代表原告能順利獲得有利證據,而不需以行政執法程序前置作條件更不說明行政影響力式微,也就是說,這些解釋作用仍有待觀察,我們當保持謹慎樂觀。如果說對反壟斷私人訴訟還有什麼期待,至少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