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慈善不該被狹隘民族主義綁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09:23:35


  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的“SOHO中國助學金”協議一事,引發網絡熱議。不少人提出疑問,國內致富的地產商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

  “為何不捐國內高校?”這樣的追問並不陌生。2010年,中國畢業生張磊向其母校耶魯大學捐款,在國內就曾引發不小的爭議,甚至演變為愛國與不愛國之爭。

  將潘石屹向哈佛捐贈,標簽化為“把錢捐給國外”並不准確。哈佛大學並不能等同於美國,作為私立高校的美國,其接受的捐款來自世界各地。潘石屹的錢嚴格說是捐給教育與學校,而非國家。而教育的發展,本應該是無國界的,其增益是面向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

  富人捐款,多與少,向誰捐,在國內的爭議歷來就不少。爭議背後所暗藏的一個重要認知傾向是:富人捐款是無條件的,且要捐向災區、社會底層才算是真正的慈善。就全球的慈善現狀來看,將慈善僅僅理解為對貧窮之人的扶持,其實是相當狹隘的。慈善確實可以作為改善社會底層困境的一個重要力量,但這首先還是國家保障的責任。而將慈善與國家責任混為一談,正是我們這裡富人慈善引發爭議的一個重要來源。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融合,慈善無國界的特點將越來越明顯。抱著“慈善國界論”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也將越來越被證明為落後並逐漸式微。因為,慈善從來都是面向整個人類文明,社會越開放,享受到的慈善增益也就越來越多,反之,則只能加劇自身孤立。因此,追問“為何不捐國內高校”,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慈善文化的一種投射。而“為何不捐國內高校”的疑問能夠產生,本身就已經提供了太多的答案。(時間:7月25日 來源:長江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