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為醫生“鬆綁”是多點執業第一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7 12:44:22


醫生“多點執業”(漫畫)
  所謂的“鬆綁”就是改變現在醫生“單位人”的身份,將 “單位人”的各項福利將全面社會化。

  媒體近日報道廣州將試水為醫生“鬆綁”,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日前在粵澳聯席會上,我也與大家談我對醫生多點執業的看法。我再次重申,醫生多點執業是撬動醫療體制改革的支點,這項工作應該是在省政府和發改委的統一領導下操刀,該是時候了!我暫不清楚廣州“試水”的具體做法,但我再次提出我的一些設想來支持廣州的“試水”。我的主導思想就是建立:醫院是為醫生提供服務的平台,醫生是為患者提供服務的主體;患者跟醫生走。

  2009年的醫改新方案中提出:“穩步推進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註冊醫師多點執業,規範醫院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隊伍。”大家要知道,這裡的關鍵詞是“多點執業”,此關鍵詞是“職業化管理”。但是醫改五年了,這項工作的推行一直不順利,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我們把“多點執業”當作一項單獨的工作,並沒有為這項工作制定整體政策和改變執業生態環境。

  為醫生“鬆綁”是多點執業第一步。所謂的“鬆綁”就是改變現在醫生“單位人”的身份。醫生從身份管理過渡到崗位管理是國務院的頂層設計,與事業單位改革同步推進,“單位人”的各項福利將全面社會化。對於公立醫院的“單位人”來說,福利社會化之後,沒有體制內外之分,基本趨於同工同酬,也就是說,公立醫院將被徹底轉變尋租式“金飯碗福利”的留人觀念,通過社會公開招聘醫護人員。——這就是醫生成為“社會人”的基礎。

  而在基礎建立之後,還要同步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支付制度走向國際化和轉向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支付制度按醫生、醫院服務(含護理、非醫技性等服務的成本)、檢查檢驗三部分為投保者支付。

  另外要推行第三方檢查檢驗和對現有醫院的檢查檢驗資質進行技術認證和定期校驗,全面實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限制800床以上的大型醫院的門診。這一點最為院長們和患者質疑。對於患者來說,限制大醫院的門診不是沒有門診,而是門診下沉了。其實國際上,大醫院不是以門診為主這一點很多院長都明白,但是因為目前院長們在“市場經營”,不得不大小通吃。但是,限制公立醫院無限制的擴張是當前國策,殺手鐧就是實行醫生社會化和支付制度的改革。只有對醫生鬆綁了,並控制醫院的規模,醫生才有出路,才會下基層。因此,全面開放二級以下醫療機構的門診,虛位以待。

  醫院與醫生實行契約化管理。職位分全職與兼職。我建議,研究型的以全職為主,臨床型的以兼職為主,契約期從一年到五年不等。公立醫院的契約條文要基本統一。我認為,契約建立的同時,契約精神也隨之建立。沒有經過規範化培訓的醫生不可獨立行醫。如果政府是真心要推這項工作的,那麼就需對公立醫院進行剛性較強的規定:在公立醫院的員工中,全職醫生人數不得多於20%。注意:所謂的全職只是醫生依然在“社會人”的狀態下、在一間醫院任職的狀態,同樣有契約的要求。同時政府要保證公立醫院的基礎設施與設備的投入。

  建立有效的監督制度。監督、處罰是保證制度實行最重要的手段。通過嚴厲的監管,建立醫療體系的誠信體系,凡有欺騙、欺詐、套現、回扣、提成等等的行為,一旦發現,不管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受到嚴厲處罰。在監管體系裡,信息網絡是有力的工具,醫保部門是最重要的監督部門,衛生部門、監察部門、紀檢部門也是執法主體,社會團體則是提高與規範專業人員自律、自治的主體。

  醫生成為“社會人”,一,不會亂,如果會亂,就是心亂和制度不完善;二,患者受益:不用擠大醫院,不用亂吃藥、亂檢查,還不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三,醫生的價值得到社會認可;四,醫療資源在市場的推動下得到平衡。(時間:7月22日 來源:南方日報網絡版 作者:廖新波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