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幕開啟。各地重點高校將繼續實施並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部屬和省屬重點高校將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專門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農村學生。然而,新華社記者近期採訪調研發現,有些地方“高招扶貧”政策執行走樣,比如,一些官員利用影響力修改子女戶口,然後將他們送到貧困縣高中就讀,與農村孩子爭奪政策照顧機會。
近年間,重點高校農村生源比例持續下降,引發社會各界關注,高考改革新政加大對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有助於矯正“寒門難出貴子”現狀。然而,一些權貴群體開始鑽新政的空子,讓“高招扶貧”可能重蹈高考加分政策的覆轍。儘管這一現象並不普遍,但所暴露的問題必須警惕。
教育領域的城鄉差距,直接關係到教育公平和國家未來。在高考招生環節適度照顧貧困地區的考生,是一項深得民心的善政。如今的問題是,有些地方在執行“高招扶貧”政策時,存在資格審核不細、定向不准等問題,讓真正需要幫扶的優秀學生沒能得到實惠。
“高招扶貧”政策執行走樣,讓人想起以前的高考加分政策。有關部門給少數民族地區考生、擁有文藝或體育等特長的考生實行加分錄取,初衷也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但近幾年層出不窮的考生身份造假和高考加分醜聞,讓這一政策飽受詬病。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體育、藝術等特長加分政策將正式廢止。
儘管“高招扶貧”目前主要起治標作用,但它對廣大寒門學子來說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如果“高招扶貧”重走高考加分政策的老路,因身份造假、“關係戶”等亂象而扭曲,引發公眾和輿論質疑,最終可能難逃“短命”厄運。這種擔憂絕非杞人憂天,在特長加分之路被堵死後,難保會有更多人打“高招扶貧”的歪主意。
要增加“高招扶貧”政策的公平成色,防止一項初衷良好的政策走偏,必須最大限度地確保公開。有兩個建議可以考慮:將所有定向招生的考生信息通過多個媒體尤其是網絡公示,並對造假者進行懲罰性追責,通過社會監督減少暗箱操作的空間;同時,還要更加細化定向招生的標準,減少被鑽空子的可能。
不過,“高招扶貧”終究是一種治標手段,實現教育公平的治本之策,仍在於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硬件和師資力量,從源頭上逐步縮小貧困地區學生與城市學生的差距。當然,這種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現階段必須盡量吸取高考加分政策的教訓,讓“高招扶貧”政策更完善,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湯嘉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