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管錢的”為何變成了“搶錢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15 12:50:05


  2012年10月,廣東省紀委、監察廳報廣東省委、省政府批准,給予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危金峰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收繳其違紀所得,將其涉嫌違法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經查,危金峰在廣東省財政廳工作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和職務影響,為他人謀取利益,先後多次收受他人賄賂,通過非法倒賣土地獲取暴利。其家庭財產達7000多萬元人民幣,其中收受他人賄賂和非法獲利3000多萬元,另有4000多萬元無法說明來源。

  “老鼠看糧倉——越看越少”,危金峰本來是“管錢的”,卻變成了“搶錢的”,如此監守自盜,財政資金自然被其揣進自家口袋。他把國庫的錢看作自家的錢,夥同不法商人對財政資金進行肆意瓜分,並且按照撥付的款項收取20%至50%不等的“好處費”,讓這樣的碩鼠管理糧倉,不僅自盜還吃裡爬外,實是納稅人的巨大悲哀。

  “管錢的”為何變成了“搶錢的”?這首先與危金峰貪婪成性有關。2012年春節,危金峰到某家企業考察時暗示,會特別關照企業發展,該企業老板將一個裝有30萬元現金的書包放在他車上,危金峰拎一拎重量,滿意而去。而如果別人送的紅包達不到標准“重量”,危金峰甚至會當面呵斥。如此寡廉鮮恥、喪心病狂,在貪官中恐怕也屬罕見。

  此外,還應追問危金峰為何有機會“搶錢”。東窗事發前,他曾在一篇論文中直陳:“專項資金分配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度,權力過度集中為設租、尋租提供了溫床。”反諷的是,危金峰發現了漏洞卻並不想堵住漏洞,而是利用漏洞大肆貪腐。財政部門掌握著大量資金,行使“收、支、監、管”的權力,這使得財政部門中許多工作人員包括一般工作人員,往往都有很大的權力。如果不加大對財政人員的監管,就很容易出現“燈下黑”,形成“批出來”的腐敗。

  像危金峰這樣“一邊喊反腐,一邊搞貪腐”的官員,現實中並非個別。應該承認,世上不存在完美無瑕、無懈可擊的制度,再嚴密的制度也總有漏洞可鑽,貪官無不深知制度的漏洞在哪里,相對於體制內的一般人或者體制外的人,貪官最能懂得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制度漏洞。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敢於貪腐並始終貪得無厭,全然不知收斂。

  不少官員落馬之後,都學會了進行“制度性反思”。如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劉鐵男,在紀委立案審查的時候,寫出了如何完善制度反腐的建議材料,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審批權應當大量下放到市場,從源頭上解決政府不該管的一些事,形成系列化的而不是單獨下放審批權的制度,來防止以權謀私。劉鐵男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他的建議也頗有說服力,問題在於如果劉鐵男們不落馬,或者落馬了不願意陳述制度性漏洞,我們又該如何是好?因此,在健全制度的同時更需監督、制約權力,把權力真正關進制度的籠子。

  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體會議提出,著力改進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行使權力的監督,加強領導班子內部監督;要強化公開,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讓廣大幹部群衆在公開中監督,保證權力正確行使;要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強化責任追究,不能讓制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各項改革舉措要體現懲治和預防腐敗要求,與防範腐敗同步考慮、同步部署、同步實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現的腐敗漏洞。只有全面落實這些制度建設和改革措施,才能有效防止“管錢的”變成“搶錢的”,並對其他類型腐敗形成強力有的遏制。(來源:北京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