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扶老被訛”事件的是非不容和稀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25 11:22:26


自2007年“彭宇案”起,“扶老人”成為社會心病。
  近日發生在安徽淮南的女大學生“扶老被訛”事件一波三折,先是女大學生自稱助人為樂,後警方認定女大學生應擔主責。23日女大學生宣布申請複核。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第一階段,輿論和網絡民意對“訛人老太”嚴辭苛責,并為女大學生鳴不平。但在警方發布責任認定結論後,輿論顯得有些漠然。

  就算我們覺得警方結論暫且應予存疑,但如果結論不假呢?輿論就理當在場,以表明我們社會的共識與共同信念。輿論反映主流價值觀,具有導向性、引領性,它告訴人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被提倡什麼被鄙視。如果老人訛人,全社會必須予以譴責;但如果年輕人不誠實,我們也不應當沉默。

  最近幾年,“扶老被訛”在新聞傳播實踐被模式化、類型化,類似於文學理論中的“母題”,通俗地講就是“老題材”。在新聞傳播之初,人們熱切地盼望真相,但公衆的基本傾向性非常明顯,那就是“扶老被訛”。輿論給予老人暴風雨般的批判,但後來真相發生“逆轉”,很多人似乎無話可說了。

  輿論場還是那個輿論場,對待兩種事實的熱情、基本態度前後不一,給人的印象是沒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很多人似乎對“扶老被訛”更熱心一些,對扶老者是肇事者的事實態度軟弱,是非也模糊起來。既然女大學生已經申請複核,輿論保持謹慎是應該的。但在當事人申請複核前輿論不置一詞,其實頗堪玩味。

  現在看來,我們的媒體、輿論和網絡民意是過於傾向於“扶老被訛”這種可能性了,不少人希望真相真的如此。其背後的原因很複雜。首先是人們的認知受到偏見、信息碎片化的影響,也受到社會情緒、媒體叙事甚至商業利益的誤導。網上對淮南女大學生“扶老被訛”群情激奮,這種網絡民意受到碎片化信息誤導,并反過來誤導其他人群。

  凡是社會化情緒,都有著歷史的、經濟的、社會的複雜根源,需要我們留心體察。“扶老被訛”,將老人倒地無人扶歸咎於老人具有訛人傾向,這一方面為人們的冷漠作了合理化解釋,另一方面也為冷漠圍觀大開方便之門。

  要克服這種社會幽暗心理,必須堅持理性的態度和方法,避免墮入認知陷阱,避免被社會情緒誤導。其實,網絡上有時候固然民意汹湧,但考慮到網民以年輕人為主的事實,所謂網絡民意也未必是真實的社會整體民意。在“扶老被訛”這類事上,網絡民意有著自己的傾向性,本質上就是一種利益訴求。但社會整體應該不畏浮雲遮望眼。

  雖然“扶老被訛”是非多,但社會主流價值觀必須旗幟鮮明而一以貫之,不能一方得理時高談道德,而另一方占理時馬上換一副面孔。扶人被訛需要伸張正義,撞人後不誠實也應受到譴責,在是非問題上不容和稀泥。道德上的雙重標准,將為社會冷漠留下後門。(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楊於澤)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