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中學,一些考生家長在送考。 |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日開啓,相信安徽毛坦廠中學、河北衡水二中這類“高考工廠”會一如既往地交出滿意的答卷。這兩所中學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每天除了吃飯和短暫的午休,每個學生有16個小時以上在看書學習,就算是站在操場上,手中也都拿著書本在誦讀,每時每刻可謂爭分奪秒。他們不能用手機、不能上網,學校采用的是准軍事化的管理。嚴酷的紀律和壓力,一度造成了學生跳樓多發。
它們并不孤獨。准軍事化管理、應試教育導向的高中在全國廣泛存在,例如遼寧省東港一中,在校生一度高達5000人。這些學校互相取經、交替強化應試模式,成為普通高中批量制造大學生(尤其是一本、二本)的經典模式。
社會各界對此現象的評價不一。以適齡學生家長為代表的社會群體對“超級中學”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毛坦廠的生源來自全國各地,雖然學習環境嚴酷,但家長大多理解并支持學校的行為。毛坦廠中學、東港一中每年一度的高考送行也是當地的盛事,令無數人感動。
為何有人支持“高考工廠”?因為傳統的高中教育,學生成績的差異來自學生天分(自制力和智商)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出身普通家庭、智商與自制力平常的學生在高考中缺乏競爭力。而“超級中學”模式彌補了這一缺陷。既然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績為唯一標准,“超級中學”就將學生和教師的目標放在高考試卷上,將學習的內容標准化,以題海戰術重複性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抹平智商帶來的差異。
對“超級中學”的批評也是針對這一點。一直有人將中國缺乏創新思維、創造性不足等問題歸咎於應試教育。
討論“超級中學”模式對與錯之前,要明確兩個背景。第一,“高考工廠”出現在高校擴招以後。毛坦廠中學在1999年,本科上綫不到100人,2005年突破1500人,2009年5000人。衡水二中2006年的二本僅上綫379人,到2014年,一本上綫人數就高達3690人。這一數字增長的背後是高等教育普及率從1998年之前的4%-5%上升到2004年的20%和2013年36%。其中高中升學率(高中升大學)從1998年的40%升到現在的85%,初中升學率(初中升高中)從1998年的20%升到現在的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