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空氣采樣器戴“口罩”(漫畫) |
空氣采樣器是實時監測空氣質量的,只有暴露在空氣中,采集到的數據才能真實可靠。西安個別環保幹部用面紗堵塞采樣器,就好比給采樣器戴上一個“口罩”,這樣過濾的是污染空氣,采集到的就是所謂的“清潔空氣”。因為數據造假,采樣器監測的數據好看了,但污染仍在,公衆依然生活在“霾海”裡深受其害。
地方環保官員為何給采樣器戴上“口罩”?據知情人回答:因為政府部門對環境末位的官員有處罰要求,官員為了逃避處罰,給采樣器堵棉紗,這樣污染的空氣就會改良一些。
可以看出,知情人的回答語焉不詳,媒體的報道也含含糊糊,但我們窺斑見豹,也能解讀出其中的味道。為政績而造假,為了哪些官員的政績?一個地方的空氣質量數據糟糕,該受處罰的首先是一個市的環保局局長,乃至市裡的主要領導。近幾年,一個地方環境污染嚴重,國家環保部門約談的往往都是一市之長,就是明證。一個區級的環保部門,連局長帶監測站正副站長冒著違法犯罪、砸掉自己飯碗的風險,赤膊上陣,絞盡腦汁地為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造假,何來如此大的動機和動力?這是地方環保局給采樣器戴“口罩”的看點之一。
第二個看點是,因為被戴“口罩”的空氣采樣器歸國家環保部部門直管,所以才會被查處并曝光。但一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站,有國控點、省控點,還有市控點。既然國控點的空氣采集數據無法“染指”,而地方各監測站采集的數據,是由地方環保部門掌控的。既然長安區環保局熱衷於對國家直管的監測點“用鬼”造假,由此推測一下:由自己監測并公布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到底有多少是真實可靠的?多年來,在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公布的空氣污染狀況為什麼與公衆體驗差距明顯?西安市曝光的這起案例,或許是一個醜陋的答案。
當然,空氣質量數據造假還有不少形式,此前包括《人民日報》等媒體都曾多次揭批過。個別城市將空氣監測點設置在高校、公園等污染點輕微的地方,或是動用霧炮車和灑水車在監測點周邊不停地作業,目的很簡單,就是想“炮制”好看的數據。但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實在令人不齒。
向霧霾宣戰,不達目的絕不停戰,這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公衆的訴求,也是黨和政府的決心和要求。但是,為了有些官員的政績,作為整治環境污染的主角——地方環保局,有的竟然至今還喜歡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而不是真槍實幹、鐵腕治霾,以這樣的態度和辦法治理大氣污染,公衆還能看到希望嗎?
環保局給空氣采樣器戴“口罩”,當然要嚴懲涉案人員,以儆效尤。但更要解剖這只“麻雀”,找准治霾要害所在,然後對症下藥,標本兼治,這樣才能喚回藍天白雲。可見,一個地方大氣污染治理的好不好,好看的數據不能說明一切,老百姓的感同身受與評價,才是一條“硬標准”。(來源:濟南日報 本文略有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