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活魚停售,監管不能下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8 13:15:32


  活魚下架,傳言四起,一波三折。日前,北京多家超市(其中不乏國際連鎖企業)的生鮮區活魚停售,媒體報道核實的情況與不少市民的生活觀察一致,活魚為什麼下架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其中也有關於水體污染導致淡水魚斷供的猜測。

  11月23日,北京市食藥監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否認水體污染致淡水魚受到污染,并稱“部分超市停售淡水活魚屬於企業自主行為”。財新網援引國家食藥監總局權威人士分析認為,“國家食藥監局水產品專項檢查消息洩露,導致經營者逃避檢查”。“洩密”,不是個小問題,為此北京市食藥監局再次公開表示,所有抽檢工作都是依據監督抽檢有關規範流程開展的,經當事人認可和配合,“不存在保密或洩密問題”。

  一條活魚的售賣風波,引來了幾輪辟謠,從開始的辟“水污染”謠,到後來的辟“洩密”謠,所指向的問題焦點發生轉移,但又彼此關聯,於公衆而言,最關心的依然是:超市裡的活魚,究竟能不能吃、安不安全?

  當然,不管辟謠的對象出現什麼變化,從始至終,北京市食藥監局對市場上水產品的質量都在做背書,“2016年至今,全市共抽檢水產品1034個,合格率達96.62%;2015年至今,全市共抽檢水產品2661個,總體合格率95.94%”,時間、空間全覆蓋,看起來萬無一失。但令人感到困惑的,卻是在水產合格率超過95%的可喜數據之外,諸多超市在某次抽檢前集體“回避”。更進一步的擔憂則是,官方抽檢的高合格率好成績,是否也與“心虛”企業提前避檢的努力分不開?

  抽檢程序的特質,在於它的隨機和不被幹預,如果在抽檢到來之前,有問題(或者自認為可能有問題)的被檢驗對象一旦提前得到消息,選擇集體避檢,因此得到的抽檢結果哪怕數據再漂亮,也成了源頭被污染的結果,其參考性、可信度難免大打折扣。北京此次的活魚下架風波,呈現出時間與邏輯上的諸多可疑之處,非常值得追問與思考。11月17日,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發出12個城市水產品專項檢查通知,其中內容之一是抽樣檢驗獸藥殘留,通知昭然於網站,貌似已經不再需要“洩密”便已經盡人皆知,當然這其中可能還有具體城市更精准的抽檢時間,或許還有“洩密”的空間。但對相關產業、市場履行監管職能、開展專項檢查,要不要提前發通知?一次事先張揚的監管、抽檢行為,如何確保不出現被檢查對象提前准備的情況?當抽檢變得可以被“預警”,抽檢結果還有多少參考價值?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