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羅一笑事件背後是善款監督焦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1 12:57:40


  《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近日刷爆朋友圈。文章顯示,深圳5歲女孩羅一笑患上白血病,父親羅爾在微信公衆號記錄女兒治療過程,并開通打賞功能籌集費用。但事件很快“反轉”,有網友指出,羅爾有三套房產,羅一笑治病報銷比例超過70%,并利用公衆號營銷募捐,幕後還有深圳一家營銷公司助力。目前,相關部門已介入。

  事件還在發酵,幾近失控。本來一件普通的個人求助事件,經由某公司的營銷操作,演變成了一場山呼海嘯般的網絡風暴,即使初心未改,也已面目全非。最終結果或許很殘酷:所有被事件挾裹的人以及社會愛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羅爾確有三套房產,其中兩套在東莞,還未辦證;羅一笑仍在ICU病房,治病報銷比例確實超過70%;捐款數足够支付醫療費,目前已關閉了捐助渠道。另據報道,羅爾承認公衆號部分文章系虛構……越來越多的“黑幕”被曝光。

  事實證明,網友的質疑并非空穴來風,羅爾在求助時不僅使用了曖昧的營銷策略,還隱瞞了部分事實。每個人都有向社會求助的權利,相關法律法規并不禁止,但有個前提:一定要把完整的事實告訴社會,包括病情、家境、所需費用等,并及時公布善款信息。假如使用營銷策略,更應坦誠相告,捐助者有權知道真相。

  社會從不缺愛心,但愛心是有“潔癖”的,即對真相的“潔癖”,善一定要建立在真的基礎上——“真”,不僅僅是真實無詐,還包括無隱瞞。既然向社會求助,就須讓渡部分隱私權,盡可能公開相關信息,以避免“詐捐”、“營銷”之類的嫌疑。公衆的“潔癖”體現了對正義的堅守,也是付出代價後換來的教訓。

  說到底,羅一笑事件刷爆朋友圈的背後,是社會對善款監督的深深焦慮。新《慈善法》不禁止個人求助,但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沒有人能保證善款正當、合理利用,甚至難以排除詐和騙,引入第三方監督的設想也沒有多大的操作性,這就是今天我們面臨的困境——網絡個人求助處於監督的真空狀態。

  拿什麼規範個人求助行為、紓解善款監督的焦慮?更多的還是要靠求助者自律。個人求助也應堅持公開透明、接受監督、尊重捐款者意願等規則,否則就是破壞規則,一旦有扯不清的問題,比如隱瞞部分事實和“營銷式捐款”等,就會放大公衆的焦慮,引發質疑浪潮,最終會傷害所有人。

  孩子最無辜,所有參與和圍觀事件的成人們,先“站住”,反思吧。(來源:德州晚報 作者:陳廣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