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不妨挽起褲腳解鄉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1 10:21:49


 
  還有,城市的醫療和教育保障較好,大家更關注精神層次方面的追求。網友“Candy李”說,老家沒有博物館藝術展,連間像樣的茶館和咖啡廳都沒有,她假期只能憋在老宅裡。但她和“發小們”分享這種感受時,卻遭來白眼,還被問道:“大城市買房買車那麼多限制,生活壓力那麼大。你的孩子是在城裡擠破腦袋拼名校好,還是在鄉村養尊處優輕鬆快樂好呢?”被問住的她也是一聲嘆息,答不好這道選擇題。

  作家熊培雲曾提出“魚笱效應”的概念。魚笱是一種竹子做的捕魚器具,口大頸細,腹大而長,因為頸口上有倒刺,所以魚只能入而不能出,這種機制就是魚笱效應。他在書中提道,“農村就像魚笱,人力、物力單向性流向城市,沒有良性的回流”。盡管年輕人都有努力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需要,這也是社會發展動力所在。但引發爭議的是部分網友在“回鄉見聞”中,只是片面評判家鄉的發展問題,能提出建設性意見者很少。

與其鄉愁不如投身家鄉建設

  記者以“描述現象”、“提出問題”、“展開思考”、“提出對策”為遞進邏輯,對網友發表的50篇“回鄉見聞”進行隨機梳理,發現單純描述現象的博文有31篇,提出問題的有9篇,有一定思考的占6篇,提出建議的僅4篇。

  “回鄉見聞”話題火爆之餘,一些鄉村建設者也撰文參與討論,但他們的意見是:與其哀愁鄉村,不如投身建設。在“回鄉見聞”話題出現的前兩年,多家鄉村建設機構就聯合發起了公益實踐活動“愛故鄉”。他們提出很多有見地的鄉村問題解決方案,但在大衆視野中傳播不廣泛。

  農村建設問題學者馬越認為,如果網友采寫回鄉見聞的初衷是幫助家鄉脫貧變好,那就該減少浮於表面的觀察,改變“旁觀者”的心態。他指出,既然游子返鄉的時間非常短,不如先從身邊具體且可以解決的小問題入手。

  “花一點時間,找出問題產生的背景,目前存在的局限,當地人的未來設想和建議”。讓一篇見聞更扎實可信之外,運用自己在一綫城市積累的人脈經驗和知識,參與農村實際的建設,把一些好的做法推薦給政府或鄉村發展研究機構,共同推進問題解決,少發出一些“城市留不住,農村回不去”的哀嘆。

  魯迅曾在文章《故鄉》中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猶如我所感的悲涼”。何況現在,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差距在縮小,鄉村也湧現一大批發展創業機遇,城市移民建設鄉土已成為一種趨勢,游子們要有信心。(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