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糾錯“假課文”更具教育意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22 22:18:24


 
  而類似愛迪生、華盛頓這樣的成長故事顯然有別於虛構的文學作品,無論是人物本身還是其成長經歷都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如果在教材裡被刻意地渲染和加工,甚至張冠李戴,為了刻意追求“中心思想”而不惜虛構和過分美化,那麼當它們的對象是心智尚未健全,是非觀尚未完全建立,尚遠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小學生時,這樣隨意的行為的確應該慎之又慎。一個最容易的擔憂就是,假如未來的某一天,孩子們發現從小受到教育的故事都是騙人的,他們會如何再看待故事中曾經傳遞給他們的那些正面積極的價值觀——炮制一碗完美無缺的雞湯并不難,但在雞湯經過歲月和考證的沉澱,最終變成了一碗“毒”湯時,隨之而產生的副作用殺傷力可能遠大於雞湯的“養分”。用一件從未發生過的“假故事”要讓孩子們了解“誠實”的可貴,無論出於何種動機,其內含的邏輯卻是諷刺和可笑的。

  其實,針對教材中已經被證偽的事實錯誤,教材編寫方大可不必以“語文不是歷史”這樣偷換概念的方式來搪塞,更沒有必要以權威自居造成對立。作為承擔著教書育人重要使命的機構,其本身的言行也恰恰是一本“教科書”。與其和網友家長論戰,倒不如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用更嚴謹的科學態度去親自考證這些“差錯”。倘使真的錯了,何不大大方方知錯就改并及時修正,而這樣正大光明的糾錯行為以及糾錯動因,也許遠比“華盛頓砍掉的櫻桃樹”更具有教育意義,也更深入人心。(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華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