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限塑令”不應局限於有償使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13 12:43:22


名義上由商家免費提供的塑料袋,其實早已計入了商家的經營成本,並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
  據《人民日報》報道,9年過去了,“限塑令”幾乎名存實亡。甚至讓人感覺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鋪隨便給,大超市從中賺得鉢滿盆滿——手拎袋一律收費,連卷袋則以強制消費的方式轉嫁到商品價格中,使“限塑令”淪為“賣塑令”!還有些商家通過“互聯網+”推廣塑料袋,付款時掃碼關注,就能免費得“袋”。

  其實,對於消費者來說,塑料袋從來就沒有真正免費——名義上由商家免費提供的塑料袋,其實早已計入了商家的經營成本,并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盡管如此,當塑料袋單獨收費之後,憑空多出來的一項收費內容還是多少會給消費者帶來影響——盡管金額微乎其微,但這種損失畢竟是可以避免的。實際上,這正是“限塑令”最初的目的——寄希望於通過價格杠杆的調控,改變人們的購物習慣。

  令人無奈的現實是,在人們根深蒂固的消費習慣面前,價格杠杆的作用不盡如人意,其原因不只是因為環保袋攜帶不便,甚至有礙觀瞻,還因為在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的背景下,塑料袋即使收費也值不了多少錢。更有甚者,因為付費而更加理直氣壯地制造“白色污染”。以至於這項利國利民之舉,成了相關職能部門的“一廂情願”。顯而易見,如果缺少公衆的積極參與,無論職能部門付出多少努力,減少“白色污染”的初衷也難以實現。

  “限塑令”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權宜之計,“限塑令”的最終落實,根本上還是需要國家在相關替代品產業上加大投入,發展可降解的環保制品。譬如,可以考慮對企業相關的科技研發進行補貼,對可降解產品減免稅收,從而在源頭上堵住“白色污染”,使公衆獲得更加方便環保的替代產品。幾乎與中國的“限塑令”同時,英國發起了“無塑料袋運動”,旨在鼓勵商家和顧客使用環保購物袋,減少塑料袋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可資借鑒的是,與中國側重於處罰商家不同,英國側重於通過獎勵積分或抽獎等方式,鼓勵顧客不用塑料袋或重複使用購物袋,這種方法在實踐中頗有成效。

  伴隨著環境保護壓力的加劇,抵制“白色污染”日漸成為全球共識,明令禁止使用塑料購物袋的國家越來越多,如何實現預期的效果,考驗著行政管理智慧。與單純的制裁商家迫使其將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相比,通過免費提供替代品以吸引消費者參與無疑更具現實意義——只有消費者自覺參與其中,才會改變長久形成的購物生活習慣。(來源:大河報 作者:張濤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