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限制明星高片酬只是手段 規範行業才是目的
http://www.CRNTT.com   2017-09-26 14:43:37


  2016年,一二綫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最誇張的報道是:一部成本3億元的電視劇,主演的明星拿走2億元片酬。在一些主打流量明星的IP劇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高達75%。

市場經驗 高片酬明星救不了爛劇

  一邊是水漲船高的“天價片酬”,一邊是滿地撲街的低質劇。近日,面對飽受觀衆、業內人士詬病已久的明星高片酬這一畸形亂象,相關組織再出重拳。由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等四個機構聯合發布的《關於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對於演員片酬在制作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明確的限制意見——“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

  明星“天價片酬”問題并非第一次引發公衆討論,只是每次討論最後又都在明星瘋漲的片酬中悄然收場。必須承認,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占多大比重,這是明星和制片方妥協後達成契約的市場行為。

  在影視產業體系中,影視劇制作早就形成一套標准化的流程與分工,演員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制作成本一定的情況下,支付給主要演員的片酬過高,就勢必擠壓編劇、布景、配音、剪輯、後期等其他環節的投入成本,最終導致整部劇制作粗陋。對於那些制作成本緊張到只能“加一毛錢特效”的摳圖劇、替身劇,恐怕流量再高的明星也不敢打包票救場。

  有業內人士就曾指出,國內目前其實并無真正的票房明星,單憑一兩個明星就想票房大賣基本不現實。電影市場如此,電視劇市場亦然。傳說中女主演狂掠8000萬片酬的《孤芳不自賞》,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3.1分,這種“孤芳”既不自賞,更不他賞;而前階段在網絡熱播的網劇《河神》,沒有流量明星,不追IP熱劇,而是靠好的故事、精良的制作吸引觀衆,不僅在某視頻平台播放量已超18億,而且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高達8.4分,堪稱今年“暑期檔網劇黑馬”。近期口碑高漲的《白夜追凶》《無證之罪》同樣是靠編劇、制作、演技派贏得觀衆和流量。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這是市場在提醒我們,這種“燒大錢,拍爛片”的模式顯然不可持續,更非不可替代。相較於只有大明星的平庸之作甚至爛劇,消費者更願意為故事好、制作精的好作品買單,而這,正是市場規律。從這個角度上看,此番出台相關“意見”,不僅是回應了社會的呼聲,更是行業發展的需要。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