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小學生大數據分析蘇軾”的三重現實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7-10-14 20:52:32


 
  孩子在論文裡也寫得很清楚,“我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幫助下”。建立模型、數理分析、邏輯推演……這些論文早已超越了一般中國家長參與家庭作業的水平。很顯然,這不是做個南瓜燈、出個手抄報那麼簡單,考驗的是扎扎實實的專業知識素養和科研能力。有人說,這是拼爹。這個帽子有點大,承認代際資源的差距,這是正確面對人生的第一步。精英階層有家教優勢,怕只怕有優勢的還肯花時間、還懂得用心,就像“富二代還比你拼”一樣,這就不是代際固化所能嬌嗔的了。

  此外,它還赤裸裸展示了“家庭作業”的差距。這些年,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家庭作業是個叫人倍感糾結的話題:一方面,家庭作業異化成了家長作業。教師只布置不檢查、又或者亂布置瞎檢查,害得家長怨聲載道。甚至不少地方教育部門要求家庭作業回歸“學生與教師”本位。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越發被重視的今天,學校及老師也未必知道家長參與的邊界在哪裡。於是結果就兩個,要麼瞎讓家長參與,要麼不讓家長參與。類似“蘇軾課題”這樣的論文,恐怕才值得親子之間好好協作,而有些基礎作業,恐怕還是不要家長代勞為好。

  朱熹在《小學》裡有言,“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教育之於孩子的濡染效用,不是一篇論文能以實現的,卻又在點滴之間悄然生成。我們既欣賞於清華附小的“放得開”、贊嘆於學生家長的“費心思”——更期盼均衡優質教育資源,讓更多基層學校見賢思齊;亦盼望家長在艶羨別人家孩子論文的同時,對真正的素質教育多些包容之心、激賞之情。(來源:中國網 作者:鄧海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