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工藝傳承 不能總是靠大師的“利益犧牲”
http://www.CRNTT.com   2017-10-20 23:33:59


  在陶都宜興,受感於更為急迫的傳承之難,燒制青瓷40多年、江蘇省非遺項目“宜興青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詹杏娣近日作出了轟動業內的決定——將凝聚自己半輩子心血的青瓷釉料配方捐獻給無錫地區,免費供公衆使用。詹杏娣表示,“這相當於打破了青瓷燒制最難的技術門檻,省去過去需要好幾年學習理論、摸索的時間,讓更多的人能更快、更容易地走近青瓷。”

  無償捐獻青瓷釉料配方,詹杏娣的這一驚人決定,即便在整個手工藝史上也是罕有先例。我們都知道,傳統的工藝傳承,往往都是由家族內部或者“師徒制”來完成。這種與生俱來的排他性和封閉性,在給從業者帶來巨大專享性利益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技藝”被發揚光大的可能性。受制於此,現代社會中,許多傳統工藝事實上都面臨著因後繼無人而幾近消亡的局面。

  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一門手藝的發展與繁榮,必然離不開足够的從業人口,離不開充分的同業競爭所形成的“優勝劣汰”。現實中,“宜興做青瓷的不超過200人”,“能堅持下來的年輕人寥寥無幾”,種種跡象都表明,宜興青瓷一行正處於深度萎縮的階段。而隨著詹杏娣公布了釉料配方,整個行業的進入門檻大大降低,入行者的學藝周期、學藝成本也相應減少。當越來越多年輕人能够較為容易地掌握這門手藝,能够更快地獲得職業回報,那麼很大可能上將意味著宜興青瓷的整體性複興。

  一紙配方的無償公開,背後是真金白銀的“利益讓渡”,此般義舉自一開始就獲得了點贊一片。然而傳承手工藝的希望,卻不能簡單寄希望於工藝大師“犧牲私利成就大義”。

  作為一種私人財產,手工藝背後的“配方”“方法”等等都應得到尊重和保護。與此同時,如何讓這些“保密配方”“獨家手法”實現價值變現甚至是價值最大化,則是另一個亟待思考的問題。需要正視的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傳統手工藝中相關知識產權的界定和確認做得并不到位,這直接招致了相關的產權貿易無法展開。在未來,只有通過種種努力,形成更為明確的“手工藝產權”,才能推動產權成果轉化,產權的質押、許可與拍賣等等。

  捐出“釉料配方”,充分展現了一位技藝傳承人的覺悟與境界。當然了,詹杏娣太少,手工藝傳承卻是只爭朝夕。為此,建立健全合理的確權、交易渠道,以市場化之力打撈那些湮沒的傳統工藝,理應加快再加快。(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蔣璟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