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耐人尋味的是,先是萊陽第二實驗中學對外宣稱,李向楠成功簽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緊接著,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方微信公衆號發布題為“萊陽一14歲少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的文章。這些教育部門,連所謂紙質錄取通知都等不及,急吼吼將神童推至台前,若造假事實板上釘釘,又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呢?
人就是人,終究不是怪力亂神。早慧的孩子當然有,但斷不至於八面玲瓏、四處封神。值得警惕的,當然還是兩種傾向:一是家長靠神化孩子來急功近利。於此,中國古代史上的“神童”,基本都沿襲了這個路徑。如漢代選官實行“鄉舉裡選”,於是出名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鑒定神童成為一個專門的行當,亦叫人嘆為觀止。想想前些年加分政策“大亂燉”的時候,中高考中的各類小神童也漫天飛,忽而是發明創造大王,忽而是核心期刊專家……總之,牛得很。二是教育靠消費神童來自我貼金。神童、神班、神校……地方教育的造神之力,在教育均衡與均等的路上雖然有所收斂,卻始終死性不改。靠神童爭面子、靠神話掙資源的規則不變,造假恐怕終難禁絕。
當我們為神童而迷醉的時候,真該想想:我們究竟在歡慶什麼?今日浩蕩遼闊的中國教育,還要靠張燈結彩的“消費神童”來撑場子嗎?
有一個道理是明確的:一個越少神童的時代,才越是普通人光芒四射的時代吧。(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