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下的養老是熱議的話題,但是,相對於社會更關注養老模式、養老基本服務而言,精神養老的探討要冷清得多。甚至很多人片面地將老年人的精神養老歸咎於子女的責任,事實上親情養老只是精神養老的一部分,在經濟與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意願更強烈,包括創造財富、服務社會、追求情趣等等,而不止於物質上的老有所有。這些旺盛的需求,需要來自各方面的引導,而不僅僅是子女的安排,一方面子女安排父母的退休生活,未必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另一方面,老年人都不適應退休後的狀況,年輕人更難以理解與把握父母的心理狀態,懂得去安排,更何況在社會高節奏與高流動性的今天,子女常回家看看都成難題,引導父母正確安排晚年生活自然顯得更乏力。
如何讓老人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具有充實和價值感,來自政府與社會引導與服務不容缺位。一方面重視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研究與幹預,更好地幫助老年人們理性看待疾病、健康、財富與作為,引導完成老年人身心相適應的轉變,消除困惑與誤區;另一方面提供更多老年關心的服務,如保健、健身、文化、公益等,引導老年人成立社團,抱團養老,形成更充分社會參與的渠道。(來源:潮州日報 作者:木須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