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民辦的性質固然為西湖大學保持獨立自主性賦能,但這不是一所大學走向成功的充分條件。縱觀國內民辦高校,近年來也頗有建樹,但是主要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空白。許多民辦高校雖然剝離了行政化色彩,但辦學成果也差強人意。
作為清華大學的前副校長,施一公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本人學術成就高,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獨特見解。作為西湖大學的首任“掌門人”,他更有幹雲豪情,比如,他不久前就在公開演講中放出“豪言”稱: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學師資規模將超過擁有2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學,教師科研水平很可能成為中國之最;5年後,教師科研水平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北大等知名學府,成為亞洲一流;15年後,在各項指標上和加州理工大學媲美,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好的大學之一。這個理想宏圖不可謂不鼓舞人心。在此方面,可以看出,施一公身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教改英雄叙事色彩。這種理想主義和教改英雄色彩,在學校初創時期,將為學校帶來更大關注。對於一所民辦高校而言,這種注意力客觀上有利於資源的吸納。事實上,即使是南科大等高校,彼時其勃興於世的背後,同樣離不開長朱清時作為教改英雄的叙事。
南科大對大學改革的推進,曾經被社會寄予厚望,如今,西湖大學能否給中國高等教育的痼疾和病灶帶來更大的破局效應,為現代大學在新時代中國的複興和發展帶來新的動能和生機,我們有理由值得期待。
每一項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更何況涉及多方利益關系的高等教育事業。傳統的高等教育格局形成已久,在既有格局裡突圍絕非易事。西湖大學能否仿效南科大等高校作為“吃螃蟹者”的勇氣,并且以更大的智慧和力量,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做出超越先行者的更大探索?這一切,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西湖大學,給我們帶來的絕對不僅僅是西子湖畔的一則美麗的校園故事,而是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把脈的一個典型標本。在這個意義上而言,西湖大學作為觀察樣本的價值,已然超過了位於深圳的南科大。(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柯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