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愛心媽媽”成嫌犯:孤兒收養需制度護航
http://www.CRNTT.com   2018-05-08 16:31:38


 
  李利娟的風評轉向,易讓人想起袁厲害。袁厲害24年收養了超過100名棄嬰,也曾被稱作“愛心媽媽”,但2013年初有媒體披露了袁厲害的“另一面”——將孩子以殘疾程度和相貌分等級;自購或自建房20多套;為維持好人形象裝窮等,引發輿論嘩然。

  從袁厲害到李利娟,其可能存在的形象反轉,既點出了監督不到位下收養環境的不確定性,也直指救濟與收養方面制度的缺位。

  首先,這些“愛心媽媽”收養上百名孤兒,看起來像是在兒童福利機構缺位的背景下“替制度盡責”。這倒不是說要政府包辦,而是說不能將公共責任轉嫁。要將合理兜底和對民間收養的規範管理監督結合,避免“政府解決不了”、“民間解決不好”。也只有保障得力、監督到位,才能約束“借收養謀私利”,避免孤兒的境遇完全受制於個人德行。

  其次,現實中有些真的“愛心媽媽”收養孤兒確系出於善心,那也要為這些人道主義救助行為提供合法化渠道,讓其告別“非法而合理式的存在”。有專家就稱,家庭寄養優於政府收養,可當下收養門檻偏高;對那些有精力也有心“集中收養”者該提供資金、培訓,扶持她們建正規福利院,但這類引導鼓勵社會化參與的舉措也不足。

  如今,武安官方已將“愛心村”孤兒統一安置,這是值得肯定的補救性兜底舉措。但毫無疑問,袁厲害、李利娟們從被盛贊到被質疑的背後,顯然該有更多“補牢”以防“亡羊”的措施。也只有盡早補上公共保障和收養制度仍存的漏洞,才能避免將孤兒置於個體灰色收養的不可測的風險中。(來源:新京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