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藥頻頻降價,有些市民必需的藥品卻由於缺貨告急等原因價格正漲個不停。“引產的利凡諾,急救的解磷定,升壓的間羥胺,這一年多我眼瞅著這些短缺藥價格翻了幾倍甚至更多,真是幹著急沒辦法。”大興區一家公立醫院的藥劑科主任董女士告訴記者。在藥店和電商平台,近日出廠價9塊多的硝酸甘油片價格也一路竄高,甚至達到了150元。
“常見藥價格暴漲”的現象,其實已經持續一兩年之久,許多藥品動輒幾倍,十幾倍的漲幅,讓患者普遍感到“吃不消”。也正因此,要求政府加強對藥品監管,甚至再次把藥價“管起來”的呼聲不斷。
這種迷信行政管制的思維,顯然是錯誤的。2015年之前,中國一直以行政為主導的藥品價格管制,但管制不僅未解決藥價虛高,反而造成藥品短缺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取消管制,還權於企業,使藥價更符合社會和市場規律,方向并沒有錯。從全世界的經驗看,藥品降價,靠的從來不是行政之手,而是市場驅動。
但是,藥品的市場化改革,為何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呢?問題就出在,這樣的改革并不徹底——藥品消費端即價格雖然放開了,但藥品供給端,即藥品批文審批依然實行嚴格的管制。一些常用藥品生產廠家單一,或者僅有極少數企業生產,造成寡頭壟斷的局面,因此藥品短缺局面并未徹底改觀,藥品價格自然難以降下來。
以心絞痛的救命藥硝酸甘油片為例,廠家稱出廠價只有9元,但市場價最高被炒到150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生產硝酸甘油片的幾個廠家一度出現了減產,導致供應缺口。換言之,正是因為硝酸甘油片生產廠家過少,才導致企業打個噴嚏,市場就跟著感冒,給藥價炒作提供了空間。倘若同類藥品批文能多頒發給幾家企業,市場供給擴大,競爭更加激烈,動輒價格瘋漲將難以發生。
藥品批文稀缺,導致的寡頭壟斷,在原料藥領域尤為突出,資料顯示,我國1500種化學原料藥中,50種原料藥僅一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僅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僅3家可以生產。10%的原料藥只能由個位數的生產企業生產,原料藥生產掌握在極少數的企業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