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公二次失荊州”,失敗的“追風”
http://www.CRNTT.com   2020-11-25 17:35:01


 
  陝西作家陳宗海所寫《細讀三國一百年》中分析:(關羽)北伐的決策過程是這樣的,曹操漢中之戰失利後,立即命令曹仁在荊州方向發起一輪攻勢,目的是緩解關中合肥兩戰場的壓力,作為都督荊州軍事的關羽因為四方將軍任命一事,心裡鬧著情緒,又看到漢水流域突發大雨,造成難得的進攻機遇,幾個因素叠加就當機立斷,在來不及請示的情況下,率兵北上。

  關羽北伐開始挺順,但後來孫權從背後襲擊兵力空虛的荊州,導致最終敗走麥城,被東吳俘殺,連帶漢中和荊州之間的上庸三郡也丟了,使諸葛亮“隆中對”待“天下有變”時從襄陽和漢中出兵的戰略規劃“失掉一翼”。因此,關公這次北伐,對蜀漢政權損害極大,這其中關公應負主要責任——如果聯想到劉備後來由此發動夷陵之戰,陣亡數萬人,元氣大傷,則罪責更大。

  誠然,關公忠義形象在民間影響很大,在文化旅游業繁榮的今天,許多城市也都追風建設很多複古的雕塑和建築,但事實上荊州和關公“人城不能相得益彰”,荊州選擇關公作城市人文形象,實在是“追風”的敗筆。

  荊州擁有2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乏歷史文化名人,筆者對荊州印象最深的名人,不是山西人關羽,而是另外一位改革家: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

  張居正,其生於江陵縣(荊州),荊州至今仍有他的故居,他連續10年擔任明朝內閣首輔,改革著眼於吏治、官學、財政以及邊防四大方面,通過考成法與一條鞭法的相互作用,改善了積弊已久賦役問題,實現了財政上的開源。張居正去世時,國庫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

  張居正采取富國強兵舉措,他的最大影響,不在生前,而在身後。張居正死後10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鮮,妄圖以此為跳板進攻中國。明朝派軍和朝鮮軍民并肩作戰,經過7年艱苦戰爭將日軍逐出了朝鮮。此場勝利,背後依仗的正是張居正遺留的改革成果,史稱“張居正和豐臣秀吉隔空對戰”。因此,張居正是一位深刻影響了歷史進程的人物。

  2009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談到張居正勤於國事,日夜操勞,最後活活累死,眼含熱淚——這樣一位改革人物,在今天的改革開放年代,也許比關公更值得大家銘記,也更能代表荊州的形象。(來源:大衆日報 記者:周學澤)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