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AI換臉APP意外走紅 警惕生物識別信息洩露
http://www.CRNTT.com   2021-03-11 19:19:09


 
  近年來,受益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以其不可複制性、可擴展性和快速性等特點在金融、安防、教育、醫療等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與此同時,該技術屢屢引發的隱私數據洩露事件,也讓公衆焦慮日益加劇。

  相關專家指出,生物信息具有顯著的不可撤銷性,這很可能加劇信息遺失帶來的風險。“以往密碼被竊取,可通過重新設置實現密碼更改,并提高安全防範級別。但人臉等生物特征信息是唯一且終身不變的,因此一旦被非法收集、洩露或者被非法買賣,就將導致人們個人財產、或者隱私等被公開,不僅對於個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會產生很大的威脅或不可預測的損害,而且也無法挽回或預防後續損害的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

  對於生物識別技術所面臨的挑戰,業內專家指出,“在算法層,需要標注良好的大型數據集,滿足深度學習模型的解釋性以及實際應用場景的複雜性;在硬件層,需要致力於傳感器的設計與制造、芯片的設計與制造以及移動設備的實時計算的研發工作;在法律法規層面,需要政府機構不斷完善相關政策,統一行業標准,保障用戶隱私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也提出了相關建議:“一是要明確必要性原則,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替代的情況下不得采集生物識別信息;二是歸口管理,在公安或者網信系統增設專門的數據保護部門;三是設置必要門檻,杜絕任何企業都可以染指公民生物識別信息的現狀,乃至參照身份證管理,原始數據統一由國家掌控。”

  生物識別技術的信息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看到,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層面的立法也已提速。例如《民法典》將自然人生物識別信息列為個人信息;《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更是加入了與生物信息進行搜集、傳輸和存儲相關的條文。2021年,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也被列入了全國人大重點立法工作。相信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企業和個人參與其中,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將逐步走向健康、高速、安全。(來源:中國電子報 作者:宋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