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三四千元,購買“隨心飛”“快樂飛”機票套餐服務,就能在一段時間裡、一定條件下,不限次數飛行。從去年6月開始,東航、國航、南航、海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相繼推出“隨心飛”類機票套餐服務,產品一經推出,銷售異常火爆,一度還造成了綫上擁堵。可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大家出行增加,不少消費者發現,“隨心飛”的機票特別不好換。
從不好兌換,到被直接取消“隨心飛”資格,再到投訴難,一連串問題引發的糾紛和不快,讓“隨心飛”已然成了“鬧心飛”。
其實,當初開通“隨心飛”業務,只是航空公司“自救”的一種經營策略。多位民航業內人士表示,2020年疫情嚴重時期,航空公司推出的“隨心飛”類產品,對穩定現金流,回籠資金起到一定作用。這類產品本質上是“賠錢賺吆喝”。在疫情形勢不斷向好的情況下,坐飛機的人越來越多,“隨心飛”用戶飛個3、4次就回本了,但對航空公司來說,“隨心飛”則成了航空公司的“雞肋產品”,繼續維持“無利可圖”,還可能導致越飛越虧。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客戶在“隨心飛”遭受到體驗不佳、投訴難的問題也不足為奇了。
“隨心飛”產品不能隨心,很大原因是航空公司的經營策略出了問題。但是,生意最講究的是誠信,無論采取什麼樣的經營模式和策略,客戶的利益都不應該被漠視。既然“隨心飛”簽了合同,就得按協議辦事,提供相關標准服務,把協議履行好。因為自己當初產品設計不够科學,就不負責任地“降低”、“削減”原有服務標准,不按質按量履行服務,甚至單方面利用各種手段去“變相”終止合同,這都是侵權違規行為,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履約沒有任何借口,面對困難更應該想方設法,滿足客戶需要或彌補客戶的精神和經濟損失。這才是一個負責任企業應有的擔當,也是業務發展的口碑。
“隨心飛”遭到詬病,說明犧牲用戶體驗賺人氣的經營模式并不討好客戶,航空公司應該拿出更多辦法和誠意去對待客戶碰到的這些“鬧心事”。任何推諉、不理不睬的態度,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源:海口網 作者:黃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