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大四保研生的吐槽帖將#北大博導學歷遭學生嫌棄#的話題衝上熱搜。在帖子中,該生直言“無法相信北大會有這麼差的師資”,并列出一名本科畢業於地方院校的博導資料,稱“招的老師水平不如深圳中學”“希望北大能整頓下師資”等。學歷鄙視,連北大教授都無法幸免,話題一出,再次引發了網友關於“第一學歷”的大討論。
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就在9月29日,教育部剛剛對“第一學歷”的問題進行了回應。明確表示,國家的政策和文件裡沒有“第一學歷”的概念,“學歷”通常指的是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學歷。可見,學歷歧視已經成為人才評價的頑瘴痼疾。
社會上流行一種“金本銀碩銅博”的觀點,即本科學歷價值最高,碩士博士含金量依次遞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一些名企和“大廠”招聘門檻的抬高,和畢業生就業的高度內卷,學歷“出身論”“血統論”甚囂塵上,“第一學歷”名校學生的優越感隨之而生。難道高考真的能決定一生?人才一定要靠“第一學歷”來分出個三六九等嗎?
雖不知這位保研生有多麼亮眼的簡歷,但據公開信息,這位被他瞧不上的博導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中國計算數學界最高獎項馮康科學計算獎得主,還是獲得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的洪堡學者,現任三個國際期刊的編委和北京計算數學學會秘書長。一位泰鬥級的學者,卻因普通的“學歷出身”而被歧視,這荒誕可笑的事件背後,不知會讓多少人感到面紅耳赤。
拋開老調重彈的“人才論”不講,單就“第一學歷”而言,本身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和參考價值。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本科只是人生學習的一個階段,高考也是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量,并不能直接同人生價值和社會貢獻畫等號。學生時期,有的人“開竅”晚,有的偏科重,還有的經歷過社會磨礪才後勇。本科學歷好只能說明起步好,在漫長人生長跑中,如果把優於別人的起跑綫看成終點綫,那麼這種鼠目寸光換來的只會是“龜兔賽跑”的結局。
我們接受高等教育除了要研學深造,更要修身養德,養成正確的“三觀”。這位吐槽導師學歷的學生既然能够取得保研資格,想必定有優秀之處,只是在這不可一世的優越感和對“第一學歷”的偏見背後,也讓人看到其價值觀的歪曲,這正是他該深感羞愧和深刻反思的地方。(來源:大衆網 海報評論員:孫華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