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青貯小麥”事件背後:口糧過剩,飼料作物不足
http://www.CRNTT.com   2022-05-20 20:01:05


 
  由此來看,網絡所傳“青貯小麥”現象,委實不至於帶來“破壞糧食安全”之虞。

為何不調整種植結構?

  那麼,既然食用穀物過剩,飼用穀物缺乏,為何不調整種植結構,多種玉米、少種小麥稻穀呢?

  其實,這跟我國的農業基礎條件和熟制有關。

  在我國,小麥大部分都是冬小麥,春小麥僅集中在高緯度和內陸地區。由於要跟夏玉米銜接,冬小麥主產區也改種不了其他大田作物,因為它們無法越冬;如果春播的話,又無法在夏玉米播種期前成熟。所以,可以這樣講,我國的小麥雖然是北方的主糧,但是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實際上是種植夏玉米的附贈品,限定為冬小麥,且不能更換。

  稻穀也存在類似情況,雖然東北的水稻田下一步具備改為春玉米的條件和可能,但是對於南方廣大的一年兩熟、三熟的作物區,種植中稻或晚稻,附贈一季低品質的早籼稻也是標准配置,而部分早籼稻也是用於飼喂牛羊的青貯原料。其實,在早籼稻的生長周期裡,別說其他飼用作物成熟不了,就是水田、旱田來回切換,也并不現實。

  所以,我國的傳統口糧作物,可以說是熟制增加後的額外產出,是不具備批量轉變為玉米等飼用作物的可能性。也就意味著,將這些額外收獲的超出食用需求的口糧進行飼用,實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和有益的。

  不過,口糧飼用確實會改變口糧供大於求的局面,必然帶來口糧價格的上漲。但為了控制口糧價格而禁止口糧進入飼用,從而導致米、面富餘而飼料匱乏,這同樣不利於保障人民生活品質。如果口糧價格不漲,那麼飼料價格就要漲,肉蛋奶水產價格跟著漲,這類似於一枚硬幣的兩面。因此,還是要讓市場來進行資源配置,才可能達到最佳效果。(來源:第一財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