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花兩千萬批量招“菲律賓博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http://www.CRNTT.com   2022-07-25 17:47:34


 
  高水平人才,從來都不是出國簡單鍍個金就能從天而降的,而是要經過規範、嚴謹的學術訓練。高校如果對候選人的學術能力和研究水平沒有科學把關和衡量篩選,而是來者不拒,不僅無法實現師資力量質的提升,還會給本校師生留下“只要去菲律賓學一下就能被高薪引進”的印象,助長浮躁投機的不良風氣。更何況,近2000萬元的教育經費投入并非小數,對邵陽學院而言,這筆錢投得值不值,會不會有人跟著走過場、鑽空子,都應當被嚴肅審視。

  在引才政策上,一些高校“為引進而引進”的傾向,的確值得警惕,背後也有著多重現實考量。據《新京報》報道,邵陽學院多名二級學院院長表示,由於難以引進國內的博士人才,學校不得不采取“權宜之計”,內部選拔一批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前往國外讀取博士,“提高教師隊伍中博士學歷的比例,對以後升級為大學、申請碩士點都有幫助。”

  在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是不少國內非名校面臨的共性問題。由於原有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高校又有國際化、跨越式發展等壓力,於是便出現“凑人數”“重頭銜而輕能力”等現象。對此,教育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加強程序性監管,及時發現、處理學歷注水、教育經費不合理支配等亂象,克制部分高校急功近利的衝動。

  另一方面,也要從完善評估體系入手,繼續引導全國高校實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比如,對一些中小院校而言,與其貪大求全,盲目引進博士,倒不如走“小而精”的特色發展道路,把有限的經費運用到自己真正需要、能實現真正提升的地方。如此,既能打造自己的比較優勢,形成在特定專業和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也能招攬到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

  大學之大,不在於有多少大樓,也不在於“博士占比”有多大。如果高校對自身發展沒有腳踏實地的規劃,而是機械地追求“博士含量”,自欺欺人地批量制造海外“速成”博士,那麼最終耽誤的只會是自己。(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作者:任冠青)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