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上了熱搜。有的家長看到這個門診後很好奇,有的家長甚至有些疑惑,“學習困難”不就是小孩天生是“學渣”嗎?這也能到醫院去看病?8月2日,記者探訪“學習困難”門診,揭秘這個神奇門診的真相。
找到“學習困難”的真正原因
小張(化名)是複旦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的老病人了。還記得他剛來就診的時候是初三,一直沉迷游戲,上課睡覺、不聽講,作業也拖著不肯做。“他原本能考到年級前10%,是個成績優異、學習主動的孩子,但最近就像換了個人一樣,成績退步到了中下游水平。”媽媽心急如焚。朱大倩和孩子交談後,發現孩子最近一年一直在被嚴重的抑鬱情緒困擾,對學習、運動都喪失了興趣,每天都感到情緒低落、沒有精力。這一年多,孩子的父母關系不太和睦,在學校裡孩子也和朋友有些矛盾,這些因素都加重了抑鬱情緒。孩子因為害怕父母擔心,一直默默忍受,不敢告訴父母。
發現這個問題後,朱大倩和家長進行了詳細的溝通,讓父母放下對學習的擔憂,首先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在醫生的建議下,父母選擇了先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配合,減輕孩子的抑鬱情緒。同時,一家人決定休學一年,通過這一年的時間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一年後,孩子順利恢複了學業,成績也穩定進步,考上了心儀的高中。
朱大倩還遇到過一個同時有閱讀障礙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語文考試只能考十幾分,數學成績掙扎在及格邊緣,一寫作業就發脾氣,厭學情緒很強烈。醫生經過詳細的評估後確定了困難所在,幫助家長制定了一個逐步改善的計劃:因為孩子有重度注意力缺陷,首先用藥物治療改善孩子的注意力;配合行為治療,指導家長調整教育方法,做一些注意力的訓練;同時和康複科合作,對孩子的閱讀障礙進行康複訓練,提高孩子未來的閱讀能力。
在這樣的計劃下,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也逐漸改變,從以前的批評打罵變成了理解和幫助。“孩子是生病了,我們要接受現實,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我們到學校裡把情況告訴了老師,也得到了老師的幫助。”孩子的媽媽說。就這樣,大家一起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支持環境,他對學習沒有那麼害怕和厭惡了。配合藥物治療和閱讀訓練的效果,孩子在幾個月後能更專注地學習,雖然閱讀速度還是比較慢,但是能積極地嘗試,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在數學上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進步到八九十分,語文成績也接近及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