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5 年、耗資1000萬元的紀錄片《圓明園》,由於全景式地呈現出圓明園跨越一個多世紀,由榮到衰的整個過程,引起了各界關注。隨後,從浙江橫店集團傳出,他們計劃投資200 億元的“橫店異地重建圓明新園”工程即將啟動。在圓明園被燒毀146 周年紀念日快到的時候,圓明園再次成為話題。而撥開紛紜的商業爭吵,還圓明園本來的面貌,或許是對歷史真正的尊重。
圓明園“大水法”遺址前的巨大石柱,依然矗立在原地,成為圓明園的象徵。
“大水法”、“報時鐘”這些歐式的建築和陳設,均來自乾隆時期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的設計。乾隆把江南的可意風景悉數搬回,使這裏進一步成為園林總匯。而園內的珍寶,據說有上百萬件。圓明園從奢華到焚毀,其中隱含的歷史教訓對今天不無啟迪。
●史上最豪華的萬園之園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縱火燒掉了圓明園,六天后,清政府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從那以後,圓明園就成了嵌刻在中國人記憶中的難以忘卻的傷疤。而如今,新興的電腦技術,卻重現了它的全貌。
一根根傷痕累累、佈滿灰塵和泥垢的“大水法”石柱,忽然變得面貌一新;由石柱搭起的石台坊也隨之現身,緊接著周圍高大的西洋式建築紛紛湧現。鏡頭拉到空中,堪稱人間仙境的皇家園林,轉瞬間出現在觀眾面前……這是大型史詩紀錄片《圓明園》裏的情景。
1924年,清朝皇族後裔金勳繪製了圓明園地圖。把這張地圖結合民間傳說,可以看出,圓明園位於群山環抱之中,為北京最北一處皇家園林。這座歷經150多年建造修繕、神秘而闊綽的皇家園林,山起西北,水流東南,或波瀾壯闊,或小橋流水,有如江南秀氣,又如西洋般稀奇。奇珍異寶,亭台樓榭應有盡有,儼然是座財富堆砌的黃金地。
對此,有人得出數字:乾隆即位時國庫存銀三千余萬兩,退位之時,國庫存銀已達七千余萬兩,而因為國庫存積了太多銀子竟然影響到正常的貨幣流通。乾隆時的清朝,擁有世界1/3 的人口,糧食產量和工業產值也占到全世界的1/3.那個時候,滿清帝國是不折不扣“最富裕的國家”。
在北京都城歷史上,凡牧獵民族建立的王朝,都大規模地興建苑囿行宮,契丹、女真、蒙古皆如此。自1644年滿人征服了漢人的紫禁城,大興土木建宮設苑的時代又開始了。滿人“喜林莽,長騎射,喜涼爽,惡溽暑”。夏天的皇宮躁熱難耐,因此,堂皇的紫禁城似乎並不招滿人的喜愛。康熙年間,皇帝帶頭搬出了紫禁城,住進了暢春園。
“幾個滿清帝國的皇帝由於遊牧民族秉性使然,花了無數金錢,動用巨大人力,造了世界上最豪華最奢侈的一棟別墅。而遺憾的是,這棟奇跡般別墅最後毀於一場戰爭。”《圓明園》的導演金鐵木這樣評價道。
●世界眼光的缺失
國外一本《白銀時代》記載,在十七、十八世紀大清帝國GDP 是全世界的1/3,那時中國大量出口絲綢、瓷器、茶葉,西方的貴族時常會為擁有一包中國茶葉而驕傲。國外大量白銀在這種情況下被換到中國去,時間一長,西方白銀大量流失,連銀礦都開始吃緊。
某天,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船隊抵達天津。女王維多利亞派出馬可尼,以祝壽為名出使中國,希望能開通商埠進行貿易。接待負責者正是著名的和坤和中堂,聰明的他,為此焦慮萬分。特別是當西方的使者堅決拒絕跪拜時,他幾乎覺得自己要丟掉性命了。好在乾隆高興,准了這個特例。乾隆回贈了比女王更多的禮物,但是堅決拒絕與洋人通商。
但這不能證明乾隆心態封閉。“大水法”的噴泉,就是典型的西方物品,建造以後就是圓明園的象徵建築之一;在經歷了圓明園的興起、繁華以及劫掠之後,如今它泥土和糯米粉、雞蛋清攪拌砌成的大石柱,仍殘破地矗立在遍地的荒涼之中,成為圓明園的象徵。
而宮廷畫師郎世甯則來自意大利,他把西方的繪畫原理融入了中國宮廷繪畫,不留白,並且出現明暗對比等技法;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為雍正和乾隆父子留下的唯一一張合像。畫面上的乾隆父子,對此頗有點欣欣然。
《圓明園》紀錄片的推廣人曲向東,向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圓明園裏曾經存在一個宮女的自由市場,當乾隆最寵愛的女兒向他索要一件衣服時,他的答復是:你可以找你未來的公公和中堂要錢買。
在乾隆看來,貿易只是一件有趣的事。而和中堂並非這樣認為,據學者研究,他的巨額財產中多半來自經商,經營範圍從大車運輸到制瓦豐富多樣。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來自他的地產收入,他在農民逃荒和逃匪的地區低價買進土地,待事態平靜後高價租出。官員經商,在當時是允許的。而當時朝廷拒絕與外國經商的原因,乃是擔心通商會對本國社會的結構造成衝擊。當時的大清國並沒有在全球視野中,讓自己承擔起大國的責任。
一匹匹快馬交替奔馳在廣東到北京的大道上,是因為一個英國官員的夫人在廣州上了岸。這是必須報告給皇帝決定的事情,而咸豐皇帝的決定是立即驅逐出去,並且嚴懲廣州知府,把抬西洋女人上岸的轎夫處死。
●為了貿易的戰爭
當時的“海禁”和“朝貢”制度,拒絕了海外物品在中國的銷售,這令工業化的西方難以忍受。國泰君安,物阜民豐,一切表像讓大清帝王高枕無憂。那時候,外國人要想賺中國人的銀子,只能在廣州同指定的華商“十三行”做生意,這種狹隘的途徑讓外國人著急無奈。
鴉片戰爭發生之後幾年,光緒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里。這些自滿的皇帝哪里會知道,當國家還在使用著兩千年以前的技術和工具的時候,西方世界裏英國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英國人在滿世界地尋找殖民地;1776年美國已經獨立;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在學者看來,19世紀20年代起,英國和中國一直發生著每年百萬甚至數百萬兩白銀的巨大貿易逆差而無法彌補,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無法忍受這種驚人的狀況,於是他們選擇在印度製作鴉片運往中國。紀錄片《圓明園》就是圍繞著這樣的背景展開。當時英國人除了鐘錶、呢絨少數商品能銷往中國外,並沒有太多的商品能在中國暢銷。
鴉片使大清帝國巨額白銀流失,銀貴錢賤,民不聊生。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如願以償,獲得了中國的五口通商的權利,也獲得了清政府的巨額賠款。這次戰爭給驕傲的大清帝國狠狠一擊,林則徐在被派往廣州之時開始搜集國外的信息,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這種覺醒只是局限在少數人群裏,更多的人對待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依然如故。那麼當五口通商滿足不了不斷增長的貿易需求的時候,英國人和法國人合謀策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富裕而強大的國家,因為盲目,失去了瞭解世界的機會;因為自大和懼怕變化,拒絕了工業文明的進入。這導致了嚴重的衝突,在科技上和軍事上佔優勢的英、法決心賭博。
英、法聯軍持洋槍大炮一路北上無往不勝,倒黴的咸豐帝嚇得丟盔棄甲匆匆逃離圓明園;英、法聯軍離開香港之時還在夏天,此時已到了十月天,離商定11月1 日撤離北京的日子不遠,於是英國人、法國人分別想辦法逼迫咸豐儘快簽定條約,最終英、法聯軍決定縱火焚燒圓明園。
●圓明園的精神重構
3 年前,在圓明園管理處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博士“不客氣”地指出:即將上馬的圓明園整治工程是有問題的,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善待圓明園遺址”。那次會議上,包括國家文物局領導、建築大師梁思成之子梁從誡,以及俞孔堅本人在內的眾多專家,都提出了類似意見。
也有學者認為:圓明園自身的遺址和生態保護誠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反思圓明園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更深入地挖掘其帶給我們的歷史啟示。
2000年,中國企業保利集團從倫敦的索斯比拍賣行,購回了大水法前12獸首中的虎頭、牛頭、猴頭。12獸首被譽為園中的珍品,它們的購回激發了中國企業回購被掠文物的熱情。保護圓明園文物,一直是中國人心頭的一個情結。
如今無論是影像重建或者實物重建,都首先有著藝術上的理由。而學者認為,對我們民族來說,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的反思,對民族精神的開放性繼承和重構。
●相關鏈接
紀錄片《圓明園》投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歷經近6 年的艱苦製作的歷史紀錄片《圓明園》已製作完成。電影通過講述清王朝歷史和三個外國傳教士眼中的圓明園兩條線索,從不同視角交待了這一罕見的皇家園林的建成以及毀滅的過程。
影片10月份將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院線。
話劇《圓明園》張廣天的先鋒話劇《圓明園》從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開始,回顧了圓明園經歷的百年滄桑,並試圖“揭秘”圓明園到底是怎樣被毀掉的。
200 億橫店重建圓明園日前,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橫店浙江華夏文化發展基金會簽訂協議,共同設立中國圓明園文物保護專項基金。該基金專款用於在橫店複建圓明園工程。據瞭解,圓明新園將投資200 億元,占地6000餘畝,水域面積占40% ,由圓明、長春、綺春(後改名“萬春”)三園為主體建築。(來源:財經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