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礦難連續發生,傷痛仍然存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8 11:15:47  


  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又到冬天,又是礦難高發期。11月25日、26日兩天,黑龍江舌耕內雞西、雲南省富源和山西省臨汾先後發生礦難,造成至少77人死亡。其實,今年11月以來,引起媒體注意的重大礦難(超過10人死亡)已有7起,遇難人數接近200人。

  社論認為,實際的礦難死亡人數應該不止這些。據有關部門統計,2002年以來,中國每年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在6000人左右,平均每月500人。而11月份屬於礦難高發月,傷亡人數肯定要超過平均水平。平均每天有十幾個人死在礦下,但是我們顯然不是每天每月都在關心這個話題。有更多的礦難,更多的死亡,沒有被媒體報道。其中原因,多半是媒體已經不那麼關心,媒體已經有點不耐煩。簡而言之,礦難已經不那麼具有新聞價值了。

  2003年,礦難還可以引起媒體和公眾很認真的討論。在2004、2005年,由於幾次特別重大的礦難,媒體給出來相對深入的報道和相對全面的反思。去年8月廣東興寧礦難、11月七台河礦難之後,有雜誌將礦工列為2005年年度人物——有關礦工的輿論似乎就此達到高潮,能夠說的話全都說盡了。

  社論說,其實礦難的問題確實並不複雜,成因也不難厘清:地方政府監管不力,官煤勾結情況很嚴重;礦主當然不是菩薩,為了巨額利潤當然要拿礦工的生命去冒險;礦工當然都明白下礦井的風險,既是生活所迫,也可以說成是自願的選擇。再有就是,煤礦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大量的私人小煤礦事故多發,難以監管;以及煤礦行業整體的生產設施落後,安全基礎薄弱。

  將上述因素分析清楚之後,人們又進一步找更為根本的背景:社會底層的勞動力定價普遍過低,以及工作機會過少。生活所迫,人們不得不接受生命得不到尊重的採礦業,這無疑是令人悲哀的選擇。也恰恰是因為勞動力供過於求,採礦業根本不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利潤,在東北一些煤礦,偽滿時期的設備還在運轉。而且,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屬於高能耗型,對能源的需求推高了煤價,在客觀上鼓勵礦主冒險。另外,在此背景下,地方官員對政績的片面追求,權力與資本的非法勾結,往往成為中央監管採礦業的重重迷障,以及法律和輿論照亮黑暗的層層遮掩。

  將這些更大的背景都梳理清楚之後,人們幾乎只能發出一聲歎息。似乎從中國的發展階段看,幾乎可以說,礦難,就是中國當前的一個現實,是發展必須經歷的痛楚,是某種意義上的必然。但人們在翻出西方的例子來證明這種必然的同時,似乎忽略了,西方已經經歷過的解決之道,足可以為中國借鑒,無論是以立法手段加強監管,還是以經濟手段加以約束,礦難都是可以避免的。

  社論指出,媒體公眾輿論,將礦難作為一個議題來處理,通過追溯原因,分析局面,將礦難嵌入了它生髮的背景,也將注意力從礦難轉移到了它所生髮的背景。於是現實之痛就變成了現實。現實的意思就是,你必須接受。這是多麼狡詐的路徑,媒體和它所揣測的讀者們,一舉排遣了礦難所造成的心理不適。有關礦難,能夠說的話都已經說了,能夠採取的措施似乎也都已經採取了——我們還能做什麼?

  然而礦難還是礦難。它還在發生。從歷史的社會的大視野裏抽離出來,拋開所有關於成因的分析和辯論,直截了當去想每年6000人的死亡,去想這6000人曾經的人生、可能的生活,去想700萬煤礦工人面臨的風險、正在經歷的生活——礦難其實很簡單,它讓人感到原始的人道痛感,它讓人感到自己身在其中的這個社會,一定是在什麼地方出了錯。痛感的存在就是為了引起注意,就是為了警告疾病的存在。麻痹疼痛不等於消除疾病,保持疼痛才能持續關注疾病,持續關注之後才有希望痊癒。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