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堂: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意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26 17:28:40  


潘錫堂
  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作者 潘錫堂)中美首次戰略經濟對話於日前在北京舉行,雙方達成部分協議,決議在促進貿易、開放市場、保護環境等方面合作。中方不僅同意縮小雙方嚴重的貿易不平衡,也承諾採取更彈性的匯率機制。美方認為,中美兩國將處理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包括透過提高美國國內的儲蓄,增加中國的內需和匯率的彈性;美方從中方的談話中學到了許多,對中方的主張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雙方均認為這兩天的討論是坦率而有成果,約定下次對話將於明年五月在華府舉行,顯見中美有意藉由對話建構經貿互動渠道。

  近年來由於中美雙方貿易政策的變化與貿易額的增加,使得兩國貿易摩擦不斷出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什是在今年八月就設立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達成共識,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在九月首次訪華時,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宣佈正式啟動這一中美級別最高的磋商機制。因此,鮑爾森此次以布什總統的特別代表身分,帶了七名部長和多名重量級官員到北京赴會,而吳儀也率領十多名部長級官員與會,對話的範圍聚焦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貿易逆差等問題。

  眾所周知,美國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美國去年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二千二十億美元,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專家們估計今年美國對中國的全年貿易逆差可能升至二千四百億美元,意味著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逐年增加,正是中美貿易摩擦的主因。而中美貿易差距產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民幣匯率,二是勞力密集產品進出口,三是知識產權保護。審諸中美貿易嚴重失衡引起美國的不快,首要歸咎於人民幣匯率問題。鮑爾森即認為,中國以人為方式壓低人民幣對換率以刺激出口貿易並不妥適,中國需要在短期內加強貨幣的靈活性,以便實現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的目標。說明中美貿易迄仍立基於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儘管美國要求中國採行符合市場機制的浮動匯率,中國雖感同身受且已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包括從去年七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調升2.19%,至目前升值逾3.67%;惟在考量出口競爭力及人民就業等因素下,實在無法對美方的要求照單全收。另者,中方籲請美國放寬對中國出口限制,包括期盼美方能開放高新科技產品輸入中國,減少貿易保護主義,用以減少中美貿易逆差,亦值得美方考量接受。無論如何,儘管中美雙方經貿問題短期內不易一下子解決,惟兩國可利用此種對話機制消除誤解,加強互信,在不久的未來化解問題共創雙贏,仍可樂觀預期。

(作者 潘錫堂 --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