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什麽總理常挂嘴邊?什麽是和諧根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19 10:51:08  


  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評論,原題“民生是社會和諧之本”說,2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07年春節團拜會。溫家寶總理在團拜會發表了講話,他提出,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據新華社2月16日報導)。

  評論指出,溫總理的講話通篇都在圍繞著“民生”這一核心,在以往春節團拜會上,這樣的現象實為罕見。這又一次揭示出民生問題在當下中國的“顯赫”地位。這樣的講話其實也不令人意外,因為此前,《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民生也是高度關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樣強調: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力促社會和諧———這一切,都屬一脈相承。

  民生之所以能掛在總理的嘴邊,一次次寫入重要決策文件,原因在於,建設和諧社會,民生是根本。在任何國家經濟發展只是一個工具和手段,它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人———全面提高人民的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正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所言,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一個國家,它的實力不是簡單體現在GDP上的,因為GDP並不能代表社會的總財富和福利水準,只有民富才能國強,一個國家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才會有一個強大而厚實的根基。所以,民生成為當下中國的主流話語,無疑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又一明智選擇。

  在民眾眼裏,民生問題是龐雜的,從柴米油鹽,到教育、醫療、就業……然而,政府解決這些問題,大都只歸結在四個字上:社會政策。長期以來,也正是因為社會政策的不足導致了民生問題的累積與尖銳。例如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最低工資、稅收調節等公共政策不完善;看病難看病貴是因為,醫療衛生政策對於醫療到底是市場消費還是社會福利定位不明確;就業難與教育政策單一,社會就業培訓體系等建設的滯後有著直接的關係……而之所以社會政策不足,很重要的因素在於,一個社會政策往往代表著一紙“巨額帳單”,公共財政能否埋單,這是一個問題。

  評論說,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財力薄弱,這也許是個問題。但在連續20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這已經越來越不是問題———2006年,全國稅收收入(不包括關稅、耕地佔用稅和契稅,未扣減出口退稅)共入庫3763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而從2000到2005年,全國稅收增幅連續六年雙倍於GDP 增幅。

  在任何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稅收高增長意味財政的寬裕,政府財政花起錢來不用緊巴巴,可以把更多的錢花在民眾身上,讓民眾共用發展紅利。例如,據報導,經濟景氣的新加坡今年將推出“就業入息補助計畫”,對約四十三萬八千名月入不足一千五百新元、年齡又超過三十五歲的低收入者提供每年總值約四億新元的援助。

  評論最後說,近幾年,我國在教育、衛生、就業、社保等“民生項目”的財政投入也在逐步增加,該趨勢若保持,並且能進一步加快、加大對民生投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將指日可待。民生若能徹底脫困,社會的和諧繁榮,國家的長治久安將有一個更加堅實的基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