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大學“三改四”掀師資人才爭奪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22 09:48:47  


  中評社香港2月22日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昨日與傳媒新春茶敘,透露將會增聘四百名教職員,以應付二○一二年開始實施的四年新學制。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劉校長此言可說是揭開了本港八家大學未來數年“人才爭奪戰”的序幕。

  大學學制“三改四”,學生人數多了,自然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配合,如教室、實驗室、食堂、宿舍、圖書館等,但這些“硬件”只要政府增撥資源就可以解決,不會構成什麼難題;難題是“軟件”、是師資。未來數年是否能夠招聘到足夠的教師人手,將是“八大”校長需要面對的大問題。而“足夠”的意思並不僅僅是指數量,當然,從數量上來講,按現有師生比例,“八大”多開一年將最少需要增聘一千位教學人員,已經是一個頗可觀的數字,但更重要的問題還在於質素。本港八家大學如果要繼續保持和提高現有的教學水準,要實現建成亞洲區內教育樞紐的目標,師資質素將是關鍵。

  事實是,本港大學近年在師資招聘的客觀條件上已經發生了不少變化,變化有利有弊、好壞參半,而總體說來,未來是否能招聘到一流的教學人才,前景未許樂觀。

  社論指出,從好的方面看,本港大學師資近年最大的變化,是“供應源”已經大大擴闊:不少本地人才學成歸港服務;大批內地留學生“海歸派”,在外國大學未必找到“好工”,對內地的教學、科研和生活條件又未必滿意,香港遂成了他們“中間落墨”的落腳點;還有部分台灣留學生,不願回台,寧願到港。這三部分人才構成了本港大學師資的“生力軍”,正好填補了本港大學教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急速擴展的需要。

  事實上,相對外國以及內地來說,本港大學在師資招聘能力上是具有一定優勢的,首先是待遇優厚,大學校長的薪津相當於政府的司長級,正教授的工資也不會比局長低,還有房屋、醫療、子女教育津貼等福利,較英、美一般大學豐厚,與內地比更是明顯偏高;此外,學術自由有保障,與國際學術界有廣泛聯繫、訊息靈通,香港學生也較“聽話”易教,都是吸引外邊人才來港任教的地方。

  然而,這些吸引力或優勢近年已經有所削弱,本港大學師資待遇是與公務員掛鈎的,隨著回歸後公務員的凍薪和減薪,大學師資的平均工資已下降了約百分之十,包括入職起薪點下調,各項房屋、醫療等福利津貼削減,而且以合約制取代了終身制;此外,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負擔也比以前增加,一些院校甚至規定教學之餘必須要交出多少多少篇論文或研究成果,否則升職免問,甚至教席不保,這些都使教學人員感到壓力大增。

  社論認為,因此,未來八間大學要在三數年間增聘到一千多名有能力、有經驗、高質素的教學人手,並非易事;而從長遠來說,大學是培養人才之本,政府應容許大學維持較優厚的聘用條件以吸納優質師資;此外,本港環保、居住及交通等設施必須不斷改善,對吸納外地人才來港亦是重要因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