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王馬引發的戰爭 或許只是脫序的插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08 11:12:48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最近一個月,國民黨內為了“總統”候選人的競逐而鬥得不可開交,但情勢在昨天出現轉圜。

  早先馬英九以超人氣明星兼任黨主席之姿,擁有代表該黨角逐“總統”的絕對優勢,但是在其市長特別費案被起訴之後,情勢產生劇烈的變化。先是馬英九在被起訴當日辭主席但同時宣布參選,其次是“立法院長”王金平亦動作頻頻,顯示出角逐大位的企圖心。

  由於國民黨主席懸位待補,而主席又可以相當程度主導“立委”選舉提名與“總統”候選人,於是王馬二人的鬥爭就以黨主席之卡位為前哨戰。日前,代主席吳伯雄得到馬王二人“初選勝選者願擇對手為副手之承諾”,算是打開了僵局。馬王兩人或分或合本屬於該黨的內部事務,但這場分合的發展,或可提供為觀察這個百年老店未來走向的重要依據。
 
  社評說,國民黨今天面臨的部分困局,絕對與其早年沒有合理解決族群與權力分配的爭議有關,這也讓民進黨能夠藉由“台灣人出頭天”與本土價值的訴求,有效的動員族群而逐漸壯大。而早年的民進黨,也曾是個相當注重族群多元的政治團體。二○○○年、二○○四年民進黨連續取得“總統”大選勝利,擁有極大的資源分配權力,除了在“國防”軍事、公務人員、公營事業體系合理改變高階人員的族群結構,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為了選舉動員的需要,還是不斷在炒族群議題,所有民調都顯示,過去十年台灣的族群撕裂卻日益嚴重。

  由於國民黨失去政權已經七年,也根本沒有施政與分配資源的權力,因此平心而論,過去數年族群裂痕的擴大,執政黨確實要負較大的責任。眾所周知,由於扁政府七年來政績乏善可陳,每逢選舉,就要重新端出台灣/中國、南部/北部、獨/統等二分戲碼;忽而“正名制憲”、忽而飛彈公投、忽而四要一沒有、忽而“中國人欺負台灣人”。這些選舉口號當然有它的動員效果,但也使台灣內部的二分對立日益惡化。
 
  相對而言,國民黨在族群與統獨議題上,由於背負著“外來”的原罪,在基本心態上就只能力求包容,讓時間去沖刷歷史的痕跡。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每次掀起族群、南北、統獨等議題,國民黨總是站在防守那一邊。雖然防守陣營總是在挨打,短期固然不利選舉,但長期而言,卻也扮演了台灣內部比較接納、包容、融合的一股力量。作為媒體,我們不在意藍綠政黨在特定選舉中的勝負,但是卻希望政壇中那一股融合、接納的力量不要在政治競爭中消褪。 

  社評指出,很遺憾的,我們先前在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競逐中,隱隱然已經看到了族群與南北分裂的陰影。近日有關“中南部不投外省人”的發言,就是標準的族群/南北二分。如果連向以包容著稱的國民黨大老都毫不顧忌地上演民進黨擅長的二分戲碼,台灣的族群和諧、南北融合還有什麼前途?

  另一方面,馬前主席因特別費案遭起訴,進而宣布參選,背後或許有相當的民意支持;但是無論如何,一旦國民黨正式或非正式裂解,討論什麼都沒用了。謀大位的政治人物或許多少都經歷過特別費起訴案這類“苦其心志”的煎熬,但能否成就的關鍵卻不在於此,而在於政治人物是否能從中獲得“動心忍性”的教訓。

  馬先生對外引述連戰“年老色衰”、“協調一位人選”的發言,在在都顯示他缺乏依止分寸與包容涵養,離動心忍性的境界還有一段頗大的距離。 
  
  當然,王馬二人鬥爭所引發的潛在族群撕裂與口水戰爭,或許只是脫序的插曲。但是從大環境來看,既然二人的鬥爭戲碼已然滲入了族群與南北差距的基調,一旦將來馬王正式破局,則破局後的後續政治效應,就難免再往同一個基調加料發展。萬一國民黨因為王馬兩人僵持不下造成正式分裂,則人民原本對該黨的多元與包容期待,就要落空了。若是局勢發展至此,則不僅是國民黨的災難,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也沒有好處。 

  社評認為,國民黨兩位天王省籍互異、地盤一北一南,二人從彼此反目到“願意接受對方做副手”,確實是值得關注的發展。馬王二人合不合並不是那麼重要,但台灣社會彼此包容接納的胸襟與態度,才可能是我們最在意與珍惜的資產。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