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詞“嘲諷”舊承諾?
正當北京和華盛頓還陷在一陣驚訝聲中,斟酌應該如何做出回應時,臺灣政府高層已搶先一步站出來為陳水扁的聲明消“獨”,稱“要獨立”不等於“宣佈獨立”,而“正名”亦不等同於“改國號”,“新憲”更不是要“推動兩國論入憲”,陳水扁的發言自然也就沒有違背“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對此,葛來儀和貝德一樣,不能認同臺灣方面的解釋。
“毫無疑問,陳水扁這次的說法同他早先的承諾並不相容(incompatible)。”葛來儀直言道,“或許從一個律師的角度來說,陳水扁在字詞上(letter)仍然遵守了(adhere to)他以前的聲明,但在精神上,他已經違背了以前的承諾。”
細究陳水扁的“四要一沒有”談話,葛來儀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新聲明的名稱與他之前的承諾名稱實在太接近了,似乎有“嘲諷”(mocking)“四不一沒有”的意味。葛來儀套用了一個美國諺語“弄巧成拙”(too smart by half)來形容陳的新論調,暗示這個聽來近似舊論、實際內容卻恰恰相反的聲明,聽在美國人耳中可說是格外刺耳。
在各方期待下,美國國務院在3月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對陳水扁的發言做出回應,國務院發言人肖恩•麥考馬克(Sean McCormack)在重申美國反對台獨、反對任何一方做出片面改變現狀的舉動外,表示“陳總統謹守承諾與否是對他的領導力(leadership)、可信賴度(dependability)、政治家風範(statesmanship),以及他捍衛臺灣利益、對外關係和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能力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麥考馬克本來只稱“任何會引起對這些承諾的疑慮的措詞,都是沒有幫助的(unhelpful)”。在記者的追問下,麥考馬克才直言,美國官員認為臺灣領導人最近的言論是沒有幫助的,並期望他在各界喧嘩中能澄清他有意遵守以前的承諾並放棄有關“台獨”的措詞。
華盛頓“軟回應”?
貝德表示,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指陳的發言“沒有幫助”(unhelpful),已經算是使用頗為嚴重的外交措詞了,它尤其意在對臺灣民眾送出一個警訊:陳水扁的發言實在應該適可而止。
“美國政府過去一段時間來厭倦感(degree of weariness)不斷增加。陳水扁每個月幾乎都會拋出一些新的做法,不論是正名、移除蔣介石銅像、將中華郵政改為臺灣郵政、規劃拆除中正紀念堂圍牆等等,可說是漸進式的步驟(secession step),”貝德說。換句話說,美國的不滿已經持續積壓了一段時間,直到3月4日陳的一場“四要一沒有”演說才真正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駱駝”。
對於美國國務院的回應,葛來儀卻認為,充其量只能算是“溫和的訓斥”(mild rebuke),尤其是麥考馬克本來並沒有直接指陳水扁的發言是“沒有幫助的”,而是後來在記者追問下才指名道姓起來。葛來儀直言,美國政府應該發表更嚴厲的講話,以阻斷未來陳水餛飩髓知味,繼續做出挑釁性的言論。
“我們最要防範的就是陳水扁逐步地由言論(台獨)過渡到行動上的台獨。”葛來儀說,“美國的軟回應可能潛在地導致陳水扁政府做出更多挑釁的作為,就象我們在2003年時經歷過的一樣。”當時陳水扁陸續提出制定新憲、全民公投等訴求,最終引發布希總統在來訪的中國總理溫家寶面前公開批評臺灣領導人。
貝德不忘強調,美國不會只是讓國務院發言人講完就了事了,他無法預見(inconceivable)布希政府不去從事某種形式的私人外交(private diplomacy),也就是私下讓官員向臺北“帶話”。後續發展如何,端看陳水扁會如何回應了。
“選舉語言”不能當藉口
陳水扁選擇在臺灣人事務協會的場合丟出這一番驚人之語,外界自然都理解陳水扁發聲背後打的是選舉算盤,賭的是極獨派人士的選票。他的政治計算雖然也都看在華盛頓觀察家的眼中,卻沒有被他們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