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儒:兩岸競爭,時間不在台灣的一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6 16:08:53  


蔡逸儒
  中評社香港3月16日電(作者 蔡逸儒)二月間,筆者才在中國評論為文說過,形移勢轉,兩岸已然強弱易勢,時間並不站在台灣的一邊,台灣由於自己的錯誤政策,把本來可以是發展的“黃金十年”搞成“失落的十年”。其目的不是要唱衰台灣,而是要提出警訊,希望台灣朝野及全體民眾能夠痛定思痛,改轅易轍,自立自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追求兩岸雙贏的最好結局。

  由美返台不過一個多星期,筆者已經和來自美國加州大學Santa Barara分校教授,荷蘭萊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及部分國家駐台外交人員有所接觸,若再加上過去幾個月來和外國學者的討論,大家眾口一致的反應是,台灣在兩岸的競爭中已經明顯屈居下風,時間並不在台灣的一邊。思之令人悵然。

  這兩天看了美國在台商會發行的機關刊物(Topics),一位長居台灣的美商Jim Cumming所寫的一篇名為“台灣未來之路?”的文章(Taiwan- The way Ahead?),其中的主要內容和筆者觀點一致。讓人不禁好奇的是,為何一個對台灣友善的外國人,只要用普通常識就能理解的問題,台灣的民進黨政府就是能夠聽而未聞,視而不見?

  筆者想問的是,即使天下至愚之人,大概也不能敵人反對的我就贊成,敵人贊成的我就反對,凡事非要反其道而行之。由道德的層面出發,損人利己之事不應為之,但在生死存亡之際偶一為之,外人雖然未必認同,或許還能理解,但如果說是要搞的損人又不利己,或自己受傷更重,這就真是不知所謂何來了?

  下面,筆者引述該文部分內容供各界參考。

  “很難不這麼認為,台灣正變成區域的邊陲地區,儘管過去十年的機會很多,台灣一邊試圖保護難能可貴的民主自由,一方面卻不斷失去利用中國沿海地區帶快速發展的機會。1980年代晚期跟1990年代初期那種充滿活力的氛圍-取消戒嚴、貿易開放、走向民主-現在都已不見。接下來的十年,取而帶之的是,原本應該是亞洲最具活力的社會及經濟体之一,台灣卻停滯不前。”

  “1990年代初期的兩次辜汪會談後,台灣一度似乎很有機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達成關係正常化,政府跟民間都為了兩岸融冰而準備做出必要調整,其中很合理的思考就是以‘亞太營運中心’計劃,將台灣轉為區域樞紐。”---“台灣可以配合區域脈動,---應該成為服務華東龐大快速經濟發展的根據地。從地理及策略位置來說,台灣有許多方面都比香港或新加坡更有優勢。但情勢的轉變卻不如預期,十年過後,其他區域內的國家都作了調整,經濟快速發展時,我們卻逐漸失去了活力。答案很簡單,就是政治因素。”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就此打住。該文作者提到戒急用忍的管制措施、政治對立、政府缺乏穩與前瞻性,以及令人憂心的省籍對立都是其中重要原因。其實筆者對此心中充滿了憤怒,如果有權力的話,誓言將來要追究責任,如果可能的話,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透過合法的程序,全面整肅應為當前台灣困局負責的政治人物,最好能將彼等全部依法處刑,懸掛在府前廣場示眾,讓他們為台灣當前的處境付出代價。  (作者 蔡逸儒,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亞太所長)  


    相關專題: 中評專論名家專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