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信報:香港特首論壇 對中國政治文化意義重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7 13:07:15  


香港反對派可以合法地得到公開、直接、和平地與執政者辯論的機會。
  中評社香港3月17日電/第二場香港特首選舉論壇前天結束,據二項民意調查顯示,曾蔭權和梁家傑各自在一項民調中勝出;雖然辯論結果對特首選舉的選情絲毫沒有影響,但可以想像,“如果”曾蔭權辯才不濟,無法應付梁家傑的質詢和攻擊,回答問題時結結巴巴,辭不達意,他即使在八百人選舉團中順利勝出,但民情和口碑一面倒劣評如潮,他領導的政府勢將陷入劣勢,無法順利推展政務。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16日發表社評指出,中國政治的“傳統智慧”是為政不在多言,當政者不應誇誇其談,“吹水”而幹不了實事,只是一名空頭政客。過去殖民地政府派來香港的都是職業公務員,文官傳統令他們木訥寡言,高高在上,而當年的殖民地高官,也根本毋須與群眾對話,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則大多是社會精英,他們都不是經選舉進入議會,也自然不用回答選民的質詢。可以說,在過去一段長時間,香港社會把治才和辯才分得一清二楚,治才為主,即使不懂和群眾溝通也不成問題,反正當權者根本就不會接觸群眾。

  社評表示,自從香港推行代議政制之後,政治文化已漸生變化,靠辯才出眾而晉身政壇者大不乏人,但他們只能循選舉晉身議會,負責管治的官員仍然標榜實幹、不作空談,辯才仍然不是從政的主要條件。

  到了1992年,彭定康(Christopher Patten)當上港督,把英國政客的能言善道“介紹”來港,令香港人開始明白,治才和辯才其實可以合二為一,而且好辯、善辯往往可以打動人心,潛移默化,令群眾對政府施政有更大認同。現在大家經常脫口而出的公平、公開、公正的“口頭禪”,就是彭定康推銷他的政改方案時經常使用的“形容詞”,至今已是人人接受的政治術語。

  社評稱,本屆特首選舉破天荒舉行了二場公開論壇,更進一步把現代政治的元素植根香港,包括透過電視轉播的答問論壇(其實是候選人辯論)、市民參與向特首候選人直接提問、“落區”親身接觸群眾等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