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印度建經濟特區計畫 正遭遇巨大阻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1 13:39:55  


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農民早前不滿政府為設立經濟特區採取的徵地行動。
  征地引發流血衝突 跨國公司感到不妙

  印度的經濟特區建設計畫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自3月14日14名農民在反征地衝突中被員警打死後,印度各地近日接連爆發激烈的示威活動。迫於壓力,印度官方已經宣佈暫停一些地區建設經濟特區的計畫。由於印度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還沒有真正開始,修路蓋工廠都需要土地,有著宏偉目標的印度工業化改革正面臨農民失地與產業升級的尖銳衝突。這不僅是對印度政府的嚴峻考驗,也是印度經濟現代化和社會文明進程中的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

  抗議活動仍未平息

  南迪格拉姆位於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以南80英里。3月18日,當地農民手裏拿著鐮刀,把掀翻的汽車和棕櫚樹設置成路障,與全副武裝的員警在稻田裏發生了流血衝突。之前,南迪格拉姆近4萬名因經濟特區計畫即將失去土地的農民毀壞公路,設置路障,拒絕讓政府官員進入該地區達3月之久。大批員警3月14日趕赴當地維持秩序,與農民爆發衝突,造成14名農民死亡。

  18日,西孟加拉邦政府表示,由於“已經發生了太多流血衝突”,因此“決定不在該地區設立經濟特區”。該地區農民抗議行動領袖喬杜裏說:“我們給了政府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你們別想耍弄無辜村民的性命!”南迪格拉姆是印度規劃中的大型經濟特區之一,政府原計劃吸引印尼的薩利姆集團來此投資建造一座石油化工廠。

  印度國內因流血衝突而引發的抗議活動並沒有就此平息。奧里薩邦18日有500名農民上街遊行,抗議韓國公司在當地經濟特區內建設鋼鐵工廠。該工廠計畫投資120億美元,是印度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外資投資項目。同樣在18日,西孟加拉邦辛古爾一處經濟特區發生土制炸彈爆炸事件。印度塔塔集團正在此處建設一座汽車工廠,計畫製造出世界上造價最低的汽車。

  之前,印度各地在興建經濟特區時也多次發生農民與當地政府衝突甚至導致流血的事件。去年10月,奧里薩邦居民在抗議韓國浦項制鐵在當地建廠征地時與警方發生衝突,導致70多人被捕;今年1月,西孟邦東米德納布林地區政府因征地與農民發生衝突,導致6人死亡。近來印度各界對政府的經濟特區政策質疑更強烈,認為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忽略國情而“走進了一條死胡同”。

  失地補償令農民不滿

  興建經濟特區的構想是印度國大黨政府提出的,並於2006年2月正式推出了《經濟特區法》。按照政府的設想,經濟特區的發展模式在中國獲得了空前成功,而印度國情與中國相似,興建經濟特區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並改善當地農民收入。然而在實施過程當中,當地農民對於政府的“好意”似乎並不領情,其中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更是成為雙方矛盾對立的焦點。

  以印度信實集團在馬哈拉斯特拉邦的征地補償計畫為例,失地農民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在別的地方按照一定數量的比例重新獲得土地;二是可以一次性獲得金錢補償,而農民將自此永遠失去賴以為生的土地;三是每月定期領取一定的生活補助直到土地擁有者去世,同時許諾給予一名家庭成員固定工作。然而信實集團很快便發現,這三種選擇幾乎很難得到當地農民的回應,征地過程至今進展緩慢。這並不奇怪,以記者在印度的瞭解,印度農戶一般每家有5-10畝土地,一家人一般有十幾口,這麼算下來,這些補償是遠遠不夠一家人生活的。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問題專家胡仕勝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其實在印度農村還有地主、佃農和無地農之分,他看到有報導說佃農的補償僅為地主的1/4。此外,新建的工廠吸收就業很少,當地人平均要失去4個人的謀生手段才能換來一個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印度《經濟特區法》對於土地使用的監管也過於寬鬆,一些不法企業利用漏洞開始大肆進行“圈地運動”。按照規定,特區土地只需要25%用於建造工廠廠房,其他75%的比例都可以用於“修建配套設施”,許多地區的土地也因此變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樂園。胡仕勝說,這很容易引起農民心理失衡,把特區建設看成是官商勾結對農民的掠奪過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