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中日該如何共同研究歷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2 11:30:19  


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日前在東京閉幕。
  中評社香港3月22日電/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日前在東京閉幕。

  東方早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說,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中日這樣,存在如此曠日持久的關於歷史問題的爭端;世界上也很少有國家像中日這樣,因為歷史問題的爭端,而嚴重影響現實關係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的工作,便成為萬眾矚目的工作。觀雙方成員,態度慎重,出言謹慎,給人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感。

  承擔如此重任,謹慎是應該的。但是,在此基礎上,如果深入討論一下從事共同研究的方法論,並能就此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對順利完成共同研究的任務會更有幫助。想來各位委員早已慮及於此。但此事關乎大局,傾聽一下局外人意見,以收集思之效,也不無益處。

  第一,要重史德。中國史學界歷來重視史德,歷史上不乏為堅守史德而捨生忘死者。

  何謂史德?中國清時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曾作一定義:“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顯然,所謂“史德”,簡言之,便是心術要正,也就是研究歷史的出發點和目的要正確。

  那麼,今天從事中日共同歷史研究,怎樣才算心術正,怎樣的出發點和目的才算正確呢?

  筆者認為,應該站在維護和發展人類共同利益的立場上,從總結教訓,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目的出發,對待共同研究。

  在近代歷史上,由日本軍國主義者策動的戰爭,不僅給中國和亞太各國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空前的災難。能不能正確看待和處理這段歷史,關係到中日乃至整個亞太的前途。如果站在極端民族主義的立場看待和處理這段歷史,記住的只是仇恨,那麼,未來的日本與中國,日本與亞太其他國家,很可能還會有一戰。德國先後兩次成為世界大戰策源地的前車之鑒,不應被忘記。

  二戰後的紐倫堡和東京審判,確立了侵略戰爭和違反人道罪,不是從戰勝國,而開始從維護和發展人類共同利益的立場上,總結教訓,以防止歷史悲劇重演,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步,其判決也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石之一。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上述立場更應被發揚光大。

  第二,實、識應有機結合。實是歷史事實。識為史識,是指對於歷史真相,特別是歷史全局和歷史規律的把握與認識能力。

  史識來自於史實,只有在充分佔有歷史資料、搞清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才可能認識和把握歷史真相。在這個意義上說,歷史資料與歷史事實是第一位的。

  但是,如對歷史資料和歷史事實,採取孤立的、就事論事的方法加以分析,而不去注意其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不去注意其內部聯繫,不去注意其性質變化,可能會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流於淺表不見本質等錯誤。

  在這個意義上說,史識又不僅來自於史實,還來自於對人類哲學觀積極內容的吸收。史實為史識之基,史識為史實之魂,兩者有機結合,方能正確認識歷史。

  第三,視野應開闊。歷史研究是人類對過去時空中全部事物的探索與再現。因此,在涵蓋面之廣泛上,沒有哪一門學科可以與以歷史為研究物件的學科相比較。這就使得歷史學科,必須區分為許多專門史。這些專門史,並非各自孤立,為了盡可能準確、全面地認識和再現歷史,視野應開闊,需要將不同的專門史結合起來加以研究。

  人類文明史,是以人類文明及其發展歷程為研究物件的。而國際關係史是以國家間關係的發生、發展為主要研究物件的。近代東亞正處於人類文明史與國際關係史的重大轉折時期。

  這一轉折的發生,本質上是由於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衝擊與否定而發生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捲入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裏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中、日作為東亞處於農業文明階段的國家,都被捲入了上述過程。但由於內外條件的不同,日本比中國更為順利地開始了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不僅是在一般的國際關係條件下,而且更是在上述文明轉變的條件下展開的。因此,如果將人類文明史的研究與國際關係史的研究結合起來,顯然有利於獲得對近代中日關係更為準確、全面的認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