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CTV揭秘港旅遊騙局:低團費騙遊客買假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1 15:07:26  



  3月19日一早,楊先生就帶著在香港購買的手錶和項鏈來到國家珠寶玉石鑒定中心。同時記者也把河北老夫婦購買的價值16000元的手錶委託作了鑒定。

  鑒定師:“據它(項鏈墜)的紅外譜線分析,它的這個表蒙是玻璃的。”

  9800元購買的白金項鏈居然鑲嵌了玻璃,這很難讓人相信,很快這條白色項鏈有了精准的鑒定結果。就是一條18k的黃金項鏈. 由於對珠寶首飾沒有太多的瞭解,楊先生並不知道發票上的750就是鑒定書上的18k金。

  鑒定是:“從發票上面來說,唯一能挑出(問題)來的就是這個750,它只標明了這個貴金屬的含量,但是並沒有標明它的總屬。”

  楊先生:“對,它什麼金屬沒有。”

  鑒定師:“應該標明這個金屬的總屬是黃金,那麼前面就應該有G或者是有AU 或者PT

  這不是PT,PT是鉑金。”

  楊先生:“他跟我們說就是鉑金。”

  鑒定是:“這個鉑金它不叫鉑,它是去了金字旁,它叫白金。國家標準規定

  白金只能用稱呼鉑,鉑的俗稱是白金,而那個白色的黃金不能叫白金,因為現在的科學很發達,他可以把14K、9K、18K都做成那種白顏色,但它不能叫白金。”

  顯然珠寶商把白色的黃金當作鉑金高價賣給了楊先生,那麼手錶又如何呢?

  鑒定是:“這個表從我們的鑒定結果來看,它的金屬部分主要是鐵、鎳和銅的合金

  楊先生:“那麼鑲嵌的這些呢?”

  鑒定是:“不是鑽石,是立方氧化鋯和人工合成的立方氧化鋯。”

  儘管宣稱是鑽石金表,但是在皇家鐘錶珠寶公司開具的保證書上,卻絲毫沒有提及鑽石金表,不良商販又在文字上玩了花樣。當記者致電香港旅遊發展局,才發現整個旅遊購物充滿了謊言和欺騙。

  香港旅遊發展局工作人員:“我們沒有指定一些旅行團,或是一些特定的旅行社,他們要帶旅客去一些我們指定的地方去購物,因為香港我們從來沒有這樣指定的方法,香港都是一個自由買賣的社會,其實如果賣假貨的話,香港會有海關等部門管理那種賣假的東西。如果你說的是他的標價過高,香港有香港的消費者委員會,還有剛才說的是,如果旅客去買東西在隨團去買的時候,就是我剛才說的旅遊業議會,他們會負責這種的。”

  記者隨後電話採訪香港旅遊業議會。

  香港旅遊業議會工作人員:“我是說你們最好的保障,就是有這個14天的百分百退貨保障,我們是不問你們理由,只要是你們是符合這個退貨要求的話,就可以退貨,發票在嗎?”

  記者:“發票都還在。”

  香港旅遊業議會工作人員:“包裝啊、盒子都還在嗎?”

  記者:“盒子不在了,因為覺得帶的時候太麻煩了,因為個子比較大,所以盒子不在了。”

  香港旅遊業議會工作人員:“哦,按照我們的規定,如果旅客不滿意的話,要求退貨的話它的包裝一定要和買東西的包裝一模一樣,才可以要求退貨,如果沒有的話,商店是有權利不給你退貨的。”

  記者:“但是只不過是外包裝沒有了啊,這個在發票上面寫的很清楚,發票上面已經寫了,這個發票上面寫的很清楚的,但是僅僅是一個包裝而已,至於這樣嗎?僅僅是一個包裝而已,不至於說因為包裝損壞就不退貨了啊?”

  香港旅遊業議會工作人員:“他們是有權利這樣做的,因為你沒有包裝。”

  按照旅遊業議會的說法,河北老先生夫婦花16000元購買的手錶並不享受退貨保證。僅僅是因為外包裝不完整。那麼,究竟這些聖凱萊手錶是真是假?僅僅是價格虛高還是根本就子虛烏有?首先記者按照皇室鐘錶出具的維修卡開始核實,聽到的卻是這樣雲山霧罩的答復。

  記者:“你們這裏有沒有一款表叫聖凱萊?”

  瀋陽瑞士手錶維修中心:“沒有。”

  記者:“這個牌子你們聽說過嗎?”

  瀋陽瑞士手錶維修中心:“沒有。”

  杭州三閩大廈瑞表公司:“香港皇室鐘錶珠寶公司委託我們維修聖凱萊。”

  那麼,究竟瑞士有沒有這個品牌呢?記者和瑞士駐華大使館取得了聯繫。瑞士大使館很快就給了記者答復:原來瑞士的確有聖凱萊手錶,但手錶並不在十大名表之列。手錶上面也從來沒有鑲嵌過鑽石。皇家鐘錶珠寶公司不是聖凱萊在亞洲的總代理商,他們銷售的手錶是假冒的手錶。

  半小時觀察:觀察:用制度和技術壓縮欺詐空間 

  “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一直是中國生意人信奉的經商秘訣,但是現在一些不法經營者卻相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能蒙就蒙也可以賺錢,他們甚至互相勾結,做成一個連環套,把欺詐當作商品來經營。 

  古代生意人生活空間有限,顧客多數是熟人,騙一個少一個,誠信經商是他們的一種生存本能。現代人生意做遍全國甚至全世界,這給那些不法商人一個錯覺,顧客有的是,不騙白不騙。分散各地的消費者之間資訊互不溝通,異地消費維權成本又高,不法商人鑽了這個空子,的確能得逞一時。 

  是不是現在就比古代更難維護商業誠信原則?當然不是,消費者永遠不可能接受欺詐,問題是我們不善於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壓縮不法商人行騙的空間。現在資訊技術那麼發達,真正是天涯若比鄰,如果內地和香港甚至於其他國家監管機構之間/開通便利的資訊交流管道,發現幾千裏外的一個騙局並不比/發現本村老鄉設置的圈套難多少。俗話說,有耗子的地方就有騙子,只有多一些防止上當受騙的手段,才會減少被人坑騙的可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