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中日關係在“破冰”之後還需戰略護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4 09:16:02  


張智新:即使經過溫家寶訪日,甚至安倍再次訪華,中日關係仍像一個大病初癒、尚很虛弱的少年,需要雙方小心呵護和全力保養。
  中評社香港4月4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智新的文章說,國家總理溫家寶將於4月11至13日訪問日本。近來中日關係接連傳出利好消息,看來日本也在刻意營造溫家寶訪日的良好氛圍。可以預期,由於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以溫家寶即將訪日為契機,中日關係在進一步增信釋疑的基礎上逐步邁入持續前進的軌道,是完全值得樂觀期待的。 

  但是,雙方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即使經過溫家寶訪日,甚至安倍再次訪華,中日關係仍像一個大病初癒、尚很虛弱的少年,需要雙方小心呵護和全力保養。這不僅因為歷史傷痕太深,以及剛剛過去的嚴寒再度侵蝕,更因為日本對華戰略方面存在諸多嚴重不足,甚至可以說其本身根本就殘缺不全。 

  日對華定位與戰略內涵均有欠缺 

  文章分析,首先,在日本對華戰略的前提—對華認知方面,還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和長期積累的誤會。誠然,漢學在日本長期都是顯學,日本在研究中國方面無論就其歷史、廣度和深度來說都較中國對日本的研究要領先,但是,在對華政治認知與定位上,以安倍等戰後出生政治家為代表,日本主流社會還存在諸多偏見和誤會。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帶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中國,不僅對中國在現有政治制度框架內發展民主政治毫無信心,還將中國視為“政治另類”甚至“政治對手”、“敵人”。同時,由於持之以恆地“脫亞入歐”,日本對中國的民族形象定位也不成熟、不穩定、不一致,原來長期視中國為落後象徵,等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崛起,又視其為嚴重威脅甚至前進對手。 

  其次,在對華戰略的具體內容方面,也存在歷史問題和現實利益對立、經貿文化等因素與政治軍事因素分離、國內選舉政治需要同重大對華外交議題相互投機、國內左翼和右翼對華戰略定位差異懸殊、在全球戰略與亞洲戰略以及地區戰略中的位置相互矛盾等重大問題和不足。而且,從日本對華態度如瘧疾纏身般忽冷忽熱也可以看出,這不僅是其政黨政治使然,更顯示在對華外交方面既無全盤規劃,亦無中長期連貫計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走一步是一步。 

  應確立雙邊關係長遠戰略規劃 

  文章指出,此外,也是有關中日關係未來大局的重要之處就是,日本對華戰略中缺失了未來東亞格局的預判和遠景,未來與中國究竟是競爭、合作還是競爭加合作的關係,東亞兩強是繼續如此左手熱情相握、右手揮拳相向,還是從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吸取智慧努力而推進東亞乃至亞洲一體化,日本對於這些深刻影響其當前政策的未來對華關係重大課題,迄今仍是一片模糊,許多日本政要甚至對此採取鴕鳥政策。 

  當然,中國在上述各方面也並非都有成熟思考,有些甚至也未曾納入戰略規劃視野。但是,中國決策高層在對日關係定位方面的理性清醒,在發展中日友好方面的戰略眼光和堅定決心,試圖以自由貿易區為推手促進東亞一體化的長遠規劃等,以及政府對日外交決策方面的高度一致與超強整合力,都是日本所無法比擬的。這些都源於中國決策層及民間在對日認知方面越來越理性清晰:日本,只要不在有關中國核心利益的主權和領土問題(如台灣問題、釣魚島和東海資源問題等)上肆意妄為,中國不會視之為發展對手,更不會視其為“威脅”或“敵人”,而是和平崛起的長期夥伴,以及未來東亞乃至亞洲一體化的友好鄰邦。 

  文章表示,日本只有以理性平和的心態重新認識中國,進一步調整充實並鞏固其對華戰略,才是真正讓中日關係強筋壯骨的長遠之計。否則,經過安倍首訪中國而“破冰”起錨,經過溫家寶訪日而“融冰”前行的中日關係大船,恐怕依然經不起前方隱約可見或不期而至的暗礁、風浪的嚴峻考驗。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