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中國須探索安全戰略新道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6 11:28:29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本週刊發題為《中國國際角色轉變與國家安全戰略》的文章。文章指出,21世紀初,中國國際角色發生重大轉變,客觀上要求中國必須突破傳統的安全理念和安全行為方式,探索出一條既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又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穩定,並與國際安全發展大趨勢相吻合的新道路。 

  文章中說,中國的國際角色發生了三個重大的、也是必然的歷史轉變。第一,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對地區和世界事務越來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第二,中國正在變成國際體系的一個積極參與者和改革者;第三,中國由一個過去被國際社會忽略和偶爾借重的物件正在變成一個既被重視,又被借重,同時又被加以防範和制約的物件。

  文章指出,中國國際角色的這些變化又始終和中國的基本特點相伴隨。在當今世界大國中,中國是“五大特點”集於一身的大國。第一,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二,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第三,中國是當今世界正在崛起的大國;第四,中國是當今世界大國中尚未完全統一的大國;第五,中國是當今世界大國中地緣環境最複雜的大國之一。

  文章中強調,今天中國的國際角色已不同於以往,可概括為“參與、遵守、改造”六個字。新的國際角色對國家安全理念、國家安全目標和維護安全的方式都帶來了新的複雜影響。

  文章從三個方面剖析了國際角色的轉變對國家安全戰略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國際角色的變化使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安全互動關係日趨複雜,中國安全環境越來越取決於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及其結果。正是這種角色轉變,使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政策調整越來越緊密相關,日益呈現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相互交織,國家安全與人的安全相互交織的複雜趨勢。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新理念,並貫穿於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當中,不僅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也對中國安全環境的改善和安全戰略選擇意義重大。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安全理念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它包括了“新安全觀”中已經具有的內涵,也規定了新安全觀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方向,同時還意味著21世紀中國在實現安全的手段、途徑和方式上將有重大調整。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國家安全戰略理念面臨新的重大飛躍,而“安全發展”則是這一飛躍的開始。

  第二,新的國際角色使維護國家安全手段不僅日益向多元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也使軍隊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新角色對軍隊的要求更高了,軍隊的作用增強了。胡錦濤提出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要適應中國和平發展的安全形勢,要擔負新的使命和培養新的能力,實際上就是根據中國國際角色的這一轉變提出的新任務,具體地說就是“三個提供和一個發揮”,即:軍隊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這充分體現出中國國際角色轉變對軍隊的職能任務和發展目標的新拓展、新定位。這個總要求的核心思想:一是軍隊始終是党執政的基石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工具;二是軍隊的能力要同中國崛起的利益拓展需要相適應;三是軍隊的職能要為和平發展和維護戰略機遇期的目標服務。也就是說,新的國際角色規定了中國軍隊在新世紀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已不再是單純的謀打贏一項,而是要擔負起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多重任務。

  第三,新的國際角色給傳統意義的軍事手段賦予了新的內涵,由“對抗”甚至“戰爭”的代名詞日益變成了和平時期溝通、交流、理解、合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中外聯合軍演的新特點突出的說明了這一點。傳統的、對抗性較強、針對第三國、以維護本國軍事安全為目的的軍事演習越來越多地被非傳統的、非對抗的,不針對第三國、以維護地區和共同軍事安全為目的軍事演習所取代,並集中在國際反恐、維和、海上救援、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與此同時,軍事演習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密不可知,公開與透明的運作模式越來越普遍。

  總之,軍事演習的對抗性日益減弱,而協作性不斷增強,不僅成為國家外交的重要補充,也成為鞏固國家關係的重要一環。上海合作組織的多邊安全合作理念和聯合軍演模式,充分展示出中國新國際角色所賦予的軍事手段的新內涵和戰略意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