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校園槍手姿勢似獲獎電影 “遺言”震驚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0 09:40:20  



  疑兇心理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主任史蒂夫·欣肖說:“他(趙承熙)的宣言說明,他不會靜悄悄地離開,而要在自我毀滅的同時自我推銷,在耀眼的光芒中離開。”

  儘管現有資料不足以作出診斷,但欣肖認為這些資料顯示,趙承熙極度自戀,然而又為虛無主義情緒困擾。他認為趙承熙甚至可能有狂躁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

  法新社援引他的話說:“儘管如此思考問題讓人不寒而慄,但有時候精神疾病就會這樣,病人絲毫不顧及別人,一切都讓位於讓世界了解自己受了多少傷害的強迫心理。”

  NBC方面說,播出這些“遺言”對電視臺而言是個艱難的決定。這一決定受到了電視臺內部人員的反對。曾在聯邦調查局分析罪犯心理的克林特·范讚特現任NBC分析員,他反對播出這些“遺言”。范讚特說:“這正是他想要的。”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馬迪·霍羅威茨說:“不幸的是,他想要的就是宣傳,現在他得到了。”霍羅威茨擔心有人模倣趙承熙的行為,以求“揚名”。

  毀滅之路

  各家新聞媒體和有關當局對趙承熙的描述中,出現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孤獨”。英國《泰晤士報》說,趙承熙平時極少摘下墨鏡和帽子,仿佛將和外部世界的聯繫徹底關閉;他在上課時偷拍女同學照片,但卻從不和她們說話。在槍擊案之前大約1個月,他不再上課。

  心理學家認為,行為如此極端的人往往經歷過不少拒絕、損失或侮辱,但只要有親人或朋友的支援,有這些經歷的人往往不會選擇毀滅。

  《泰晤士報》援引心理學家塔尼婭·拜倫的話說:“如果這些經歷沒有得到安撫,脆弱程度一再加劇,就可能有災難性的事情發生。”她說,一些感到極度自卑的人可能會從能致人死命的武器上獲得滿足感,因為生殺予奪的權力讓他們“克服”了自卑。

  也有心理學家認為,美國社會其實十分講求“合群性”,“不合群”的年輕人往往遇到很多困難。哥倫拜恩高中槍擊案的兩名兇犯就是經常遭到同齡人欺辱的“不合群”者。而在學校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這種感覺可能被放大。

  心理學家多蘿西·羅韋說,這些“與社會脫節”的孤獨者可能選擇極端的表達方式。她認為,預防校園槍擊案不能單純靠加強槍支管制,美國社會需要“捫心自問,為什麼年輕人的一些基本的情感需求在這個社會得不到滿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