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修部隊在電磁對抗環境下對坦克進行野戰搶修。(資料圖) |
◎信息化作戰,最突出的變化是戰場結構不同了,複雜電磁環境從傳統戰場環境要素中脫穎而出,居於主導戰局的顯赫地位。
◎在相對狹窄的戰場空間,種類繁多的信息系統和電子設備雲集密佈,大量電磁輻射互擾自擾,加之敵對雙方還絞盡腦汁地施展電磁對抗手段,其複雜性可想而知。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爭論多是十分正常的,認識電磁環境的複雜性不會一次到位。理清思路的關鍵點不是喊口號,而是打破傳統,更新知識,從而獲得新認知。
電磁環境躍升為戰場空間的主導元素
人類活動的空間延伸到哪里,角逐便追隨到哪里。從陸戰場到海戰場,再從海戰場到空戰場,戰爭方式發生了由平面到立體的巨變。當信息資源成為兵家爭奪的焦點之後,情況又在悄然變化——由電磁活動構成的隱形電磁空間的形成,是戰場空間發生巨變的最顯著標誌,它預示著戰場空間不再限於由平面向立體,而且發展為從單維到多維、從有形到無形。
當代戰場,電磁波已經成為信息獲取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載體,電子信息技術已成為武器裝備的支柱:電子信息技術含量在飛機中已達50%(在B-2飛機中高達60%);在艦船中達25-30%;在火炮和坦克中達30%;在空間武器中甚至高達65%至70%。聯合作戰、體系對抗、精確打擊所依賴的資訊獲取、傳遞、控制、干擾等,絕大部分要通過電磁波這個媒介完成。作戰行動對電磁活動的依賴性越強,制電磁權的較量便越激烈,電磁活動空間在戰場構成中的地位也越突出。電磁對抗作為信息化作戰的標誌性行動,從根本上決定著戰場主動權的得失。
對作戰行動產生巨大影響的電磁活動,構成了戰場電磁環境。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代雷達對抗偵察機,可以在2萬脈衝/秒的信號密度中正常工作。90年代初,信號密度增長到10萬脈衝/秒,這時,連第二代雷達對抗偵察設備也難以分辨信號。戰場空間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並非人人都有切身感受。這是因為,電磁環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環境,不能被感官直接感受,認識它,比認識地理環境困難得多,除了弄清戰場電磁環境形成的複雜性,還要弄清電磁資源的特徵以及作戰行動對電磁環境的依賴,確立保護電磁資源、管理電磁資源、利用電磁資源的意識。
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對戰場環境的適應與否,集中體現在對電磁環境的適應上。因此,將軍事訓練置於複雜電磁環境下,就成為推動軍事訓練從機械化條件向信息化條件轉變的切入點和“抓手”,抓住了它,對武器平臺、訓練體系、訓練方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對我軍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可以預測,一種新的學科——戰場環境學,呼之欲出。
戰場電磁環境表現出複雜性極高的新特徵
給戰場電磁環境加上“複雜”二字,說明對它的認識,是有難度的。眾所周知,描述陸戰場的特徵,離不開山地、丘陵、平原、荒漠,以及江河、湖泊等,用這些直觀的概念,即可表徵一個具體、可感知的陸戰場。而戰場電磁環境,是由電磁活動構成的無形環境,在有限的時空裏和一定的頻段上,多種電磁信號密集、交疊,妨礙資訊系統和電子設備正常工作,常常讓人們感到摸不著頭腦,有勁使不上。
例如,電磁活動作用於武器裝備,會影響以電磁波為工作媒介的電子裝備的作戰效能。一般認為,主要影響因素是電磁輻射的強度和密集度,諸如背景雜訊的強與弱、頻譜占用度的大與小以及輻射源的多與少。所以,有人用雜訊、頻譜、輻射源來描述戰場電磁環境的複雜性。但嚴格講,這種表述簡單化了。電磁輻射,是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由輻射源通過傳播媒介發射到空間,電磁波在空間、時間、頻譜和功率上交叉重疊,瞬息萬變。在空域上,電磁輻射分佈在不同空間,電磁信號隨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分佈狀態不好把握;在時域上,它又隨時間的變動而變動,具有強烈的動態性和流動性,好比大型樂章中的旋律,起伏跌宕,跳躍不定;在頻域上,電磁輻射所佔用頻譜不可能固定,這使電磁頻譜管理相當困難,而對電磁頻譜的管理決定各類電磁設備的作戰使用效能;在能域上,電磁信號的功率或強或弱,皆由作戰需求而定,而後者又是個難以把握的變數。
正是電磁波傳播在空域上的縱橫交錯,在時域上的流動多變,在頻域上的密集交疊,在能域上的強弱起伏,使戰場電磁環境表現出了複雜性特徵。上述“四域”每一個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之間纏繞融合,又使這種複雜性較難把握。
當然,難把握不等於不能把握。任何複雜事物,都有它的內在規律性,再雜亂無章的現象,背後也有某種有章可循的東西。面對複雜的電磁環境,人們不會束手無策,無從應對。就拿“頻域”來說,當多種電磁設備不在同一方向、同一空域傳播電波時,或不同時傳播電波時,或輻射功率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都可以共同使用同一電磁頻譜波段。只要對戰場電磁環境進行客觀分析與精心謀劃,或分隔空域,或錯開時域,或分離頻域,或控制功率,就能化解頻譜資源在使用時發生的衝突,降低其對作戰行動的不利影響;或反其意而用之,把難題留給對手。它不僅僅是少數專業分隊的事,而是各級指揮員在籌劃作戰時必須時時關注的。
電磁環境對聯合作戰具有決定性影響力
電磁波是聯繫陸海空天各個戰場的信息紐帶,在作戰過程中,雷達探測、光電探測和電子偵察等電子信息系統,無不依靠電磁活動來實現其功能。指揮員對戰場的感知,實質上是從複雜的電磁活動中篩選出有價值的電磁信號,然後加以判斷。而一旦敵方實施強力干擾,電磁活動便會陷入混亂,繼而引起感測器迷茫、戰場感知錯亂。在伊拉克戰爭中,伊軍將小型GPS干擾機擺放在高樓和高山上,使美軍發射的多枚巡航導彈因迷航而墜落在伊朗和土耳其境內。伊拉克戰爭中所發生的多起美英軍隊誤擊事件,大多與感測器識別失效有關。
聯合作戰,各種作戰平臺及其與指揮機構之間,都要依靠無線電通信來傳輸情報、指令與協同信息。無線電通信信號的傳播和接收,屬於“開放”方式,既是電磁環境的組成部分,又受到電磁環境的影響。信息化戰場上,通信系統廣泛用於武器裝備、作戰平臺和各類人員,如此密集的通信系統擁擠在狹窄的戰場,傳遞資料中斷、差錯率頻發、協同效能下降,在所難免。
信息化武器裝備所輻射的電磁信號,時刻處於敵方監視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信息化武器裝備通過輻射和接收電磁信號獲取信息,這就為干擾信號的進入留了“後門”,埋下失效甚至失能的隱患。這種干擾源很多,有敵方的電子壓制和欺騙,有雙方民用電子設備的無意電磁輻射,還有自然電磁輻射,頗有點防不勝防。如果使用反輻射、定向能武器,甚至可以直接摧毀武器裝備的電子信息系統,讓這類高技術兵器變成一堆廢鐵。
在相對有限的戰場空間內,各種電子系統雲集密佈,敵對雙方絞盡腦汁展開異常激烈的電磁對抗,大量真偽難辨的電磁、信號和輻射體,充斥戰場,密不透風。指戰員置身於這樣一個複雜環境,身心高度緊張,心理壓力大,給心理承受力的訓練提出了新課題。
全面提高應對複雜電磁環境的能力
情報偵測。通過合理部署、綜合運用各類偵察平臺,構建完善的偵察與監測體系,不僅在地面,而且從海上、水下、空天實施偵察;不僅白天,而且在夜間及惡劣天候條件下實施偵察;不僅有光學手段,而且有紅外、雷達、通信、聲呐等多種偵察手段……力爭在複雜電磁環境中準確獲取戰場信息。
指揮控制。傳統指揮平臺主要採取“縱向、逐級、遞進”的方式實施戰場控制,斷其一點,便影響一片。如果建立以網路為中心的指揮體系,既使部分鏈路受到干擾破壞,也不會導致整個傳輸鏈路癱瘓,仍可以利用縱橫交錯的網路鏈路,迂回傳輸信息,實施指揮控制。網狀結構的指揮體系,能快速聯接到每一級戰鬥單元,使指揮靈活自如。
精確打擊。精確打擊首先依賴於情報偵察特別是電子戰系統的大力支援,形成“軟硬一體”的打擊體系。“軟硬一體”,首先表現為武器平臺功能上的軟硬結合,如美軍在EA-6B電子戰飛機上,裝有多個主動和自衛電子干擾系統,可對雷達和通信輻射源實施電子壓制和欺騙,同時還可裝載AGM-88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具備反輻射攻擊的“硬殺傷”能力。
其次,“軟硬一體”表現為作戰手段上的軟硬結合,一方面實施電子干擾、假目標欺騙或電子摧毀等“軟殺傷”手段,撕開敵方的“電子屏障”;另一方面,以火力摧毀等“硬殺傷”手段,為電子戰平臺打通“安全走廊”。
綜合防護。電磁環境下的戰場防護,包括火力防護和電子防護兩方面。火力防護是防護體系的基礎,目前,防空反導武器的發展受到普遍重視,美軍已將發展反導系統的重點放在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上,主要防禦武器也從地基、海基攔截發展為由天基、地基和海基系統組成的一體化防禦體系。所謂電子防護,是指利用各種電子系統和設備實施的防護,如美軍第二代綜合電子戰系統IN鄄EWS,把電子偵察、威脅告警、有源與無源、光電干擾等多種手段相結合,使其功能互補,可靠性提高。(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