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從法國大選看台灣 馬謝的動力何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08 10:32:35  


  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評說,薩科齊當選總統,被稱為法國的“急右轉”。長期經濟虛弱、政治分裂、孤立主義、道德淪落的“法國病”,已到了讓人民無可忍受的地步;薩科齊的右翼立場雖受爭議,但他誓言改變法國現狀的企圖與魄力,終使他獲得多數選民的付託。

  社評說,從台灣看法國,這場選舉之所以備受關注,除了法國本身走向的變化,主要是我們當年“憲改”草率抄襲了法國“半總統制”,結果使“憲政”陷入僵局。尤其,十年來台灣經濟萎縮、政治對立、在國際上更形孤立,這場“台灣病”和“法國病”也有幾分類似;觀察法國如何克服其衰弱症,或可提供台灣自我治療的參考。

  薩科齊三月多才宣布參選,短短時間即贏得青睞,主要在他抓住了法國選民對現狀的不滿,提出了有別於希拉克政府的大幅改革路線。薩科齊雖是希拉克政府的內政部長,卻不避談自己的獨立見解,也毫不掩飾他與希拉克的歧見。正因為如此,他雖出身執政黨,卻仍能以改革訴求贏得民意,並讓國際社會相信他代表了法國迎向改變的力量。

  這種景象,比起民進黨四大天王亦步亦趨跟隨陳水扁路線、競逐他的關愛、期待他的加持,而陳水扁更一心一意企圖操控“後扁時代”的政局,真有天壤之別。台灣漫長的大選過程,不僅是政治的消耗,更是人性的折磨;當主政者將“安排接班人”視為理所當然,選民的意願早已被拋到腦後了。

  社評指出,薩科齊身為匈牙利移民第二代,且從母系承襲了希臘和猶太血緣,這樣的多元背景,為他的當選增添了幾許傳奇色彩。兩年前薩科齊在鎮壓少數族裔暴動時的鐵腕,曾令愛好自由的法國人感到不安,這也是選後巴黎少數地區騷動的主因。但薩科齊的族裔背景及政治上的幹練,似乎紓解了這種不安;可以說,他的當選本身就是法國種族寬容的表現。還在說“外省人不適合當台灣‘總統’”的人,請看看這次法國選舉多元多彩的名單吧!

  歸納而言,薩科齊所開出對付“法國病”的藥方包括幾方面:一、在經濟上,要採取減稅、降低工資、增加工時等措施,來改善投資環境,振興低迷的經濟,降低高失業率;二、在國際戰略上,希望通過遭擱置的歐洲憲法,並與美國重新建立友好關係,使法國擺脫近幾年的孤立,重回歐美主流的懷抱。三、在社會改革上,主張加強打擊貪汙、犯罪及非法移民,協助貧窮青年就業,重整法國的“道德破產”危機。

  “法國病”其實不完全是希拉克造成的,它更像是法國“第五共和”的併發症。第五共和的特徵,是使總統變成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同時也導致國會的弱化。希拉克任內雖未強化總統的權力,卻突出了總統不對國會負責、也不對民意負責的矛盾。偏偏台灣抄襲了法國這套權責不對稱的“共和憲法”,從而製造出李登輝和陳水扁兩個“政治超人”;最後,不僅未能片刻實現“左右共治”,卻只留下“藍綠對峙”的無解僵局。由此看,“台灣病”不正是一個翻版的“法國病”?

  社評認為,法國這次大選,對總統“有權無責”的問題作了重新思考,也提出了“第六共和”的呼聲。反觀台灣,當初“修憲”未將法國保證絕對多數當選的“兩輪選舉”的設計納入,演變至今,已陷於一輪選舉的棄保及割喉苦戰,這對民主真是何其兇險!再看,薩科齊和希拉克的總統交接,十天之後就要進行;但民進黨推動的二合一選舉,企圖將“總統大選”推前至一月與“立委”選舉合併舉行,果真如此,台灣將有長達四個多月出現“兩個總統”重疊的景象,勢將造成嚴重的政治黑箱及空窗期,實不宜貿然實施。

  薩科齊被描繪成揮刀躍馬的“新拿破崙”,也許言過其實,但他被寄望為推動法國改變的動力,則已毋庸置疑。那麼,在台灣大勢底定的二○○八大選,馬英九或謝長廷能為我們提供前進的動力嗎?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