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中國變化翻天覆地 歷史觀也悄然生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6 13:55:59  


  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傑弗裏·瓦瑟施特倫最近在美《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撰文說,同20年前相比,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的歷史觀也隨之悄然發生變化。新華網轉載了這篇以《中國改變對過去的觀念》為題的文章:

  在上海和中國其他迅速變化的地方,甚至過去也不完全是曾經的樣子了。但是,這個國家顯然沒有改變一切。微妙之處在於斷定哪些事值得歸入“劇烈變化”一類,哪些事屬於“驚人不變”一類。

  如果你是僅僅通過美國報紙的頭版消息獲取有關中國的資訊,那麼你可能得出中國對歷史的看法屬於“驚人不變”一類的結論。可是這樣你就錯了。的確,中國的歷史觀有連續性,比如堅持日本應進一步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暴行贖罪。

  但是,透過重要消息可以發現,在對歷史的理解問題上,中國的立場已經有所改變。這在地方歷史方面尤其如此。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對待歷史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在20年前曾在上海住過一年,後來又經常去上海。20世紀80年代,上海作為通商口岸的百年殖民歷史仍被視為一種恥辱。那時,當地居民對在他們自己的城市的某些地方被當成二等公民感到惱怒。儘管上海人對過去的看法各不相同,80年代上海的所有書籍和所有旅遊景點說明標牌都提出了這種劃分。

  不過,時至2000年,這座城市處處充滿了懷舊主題。很多地方再現了殖民時期的風貌,作為上海在一個與西方日益接觸的年代再度成為全球化大都會之前令人興奮的熱身活動。

  還有反映當地歷史的蠟像館,以相對積極的態度描述殖民時期。我從蠟像館展品得出的主要印像是,那個時期是禍也是福。這是一個中國居民有時的確受到外國人輕視的時期,但同時也是賦予上海人都市眼光和創業精神的時期,而上海人直至新的世紀仍在受用於這種都市眼光和創業精神。

  今年3月我在上海時,發現了中國人對過去的觀念又發生改變的跡象。這次是一家書店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上海書城長期以來辟出大片空間出售本地主題的書籍。書架被擺放成V字形,在V字的一側陳列著有關“老上海”的書,在另一側則陳列著有關“新上海”的書。這次的不同在於,新老之間的界線不再是1949年。

  現在,1956年的上海地圖被放在“老上海”的區域。1949年以後的若干十年歸入“老上海”一類。我想,不久以後,有關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件和建築的書籍將被認為屬於本地主題中的“新上海”書籍。在20世紀90年代,浦東從一個沒有高樓大廈的地區成為一個現代化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的地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