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平:香港錯失了太多機會 缺乏憂患意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3 08:39:56  


魯平表示,他“身在內地,心在港”。大公報圖
  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好多機會都錯過了!”原港澳辦主任魯平近日接受香港傳媒訪問時,語重心長地提醒港人面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而本港的政制發展,則要在保證香港安定且能照顧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前提下,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

  政府要有憂患意識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作風犀利、言論大膽的魯平風采不減當年,談到過往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合作,他直指港府的態度差強人意。“現在說香港的經濟已經邊緣化了,還不能這麼說,但是要有這個憂患意識。”

  談到港珠澳大橋的籌建,原來早在魯平的籌委會年代,就已提出該建議。他說,由於珠江三角洲早晚要飽和,香港“唯一的出路”是向西部發展,而大橋將起到關鍵性作用。“遇到香港朋友,我就給他們呼籲,趕緊把這個問題抓緊,(香港)一直不重視,一直不談,現在焦急了。”

  “原來粵港不是有定期會晤嗎?談經濟問題,什麼問題也談不成,廣東提出了好多方案,香港都不理不睬,什麼問題都談不成。”

  魯平以上海洋山港口的建設曾涉及兩省利益衝突但最終協調解決為例,再次向特區政府敲響警鐘,港府及港人必須要有危機感,“你光靠CEPA、光靠自由行,不能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我希望香港真的要有憂患感,要有長遠的規劃策略,整個全盤地解決問題。”

  政制發展一步步來

  對於目前爭論較大的政制問題,魯平直言不諱地點出,“最終目標,當然是要直接選舉產生”,但他重申,政制發展必須循序漸進,要以香港安定且照顧社會各階層利益為前提,“要慢慢地來,一步一步地來”。而時機何時才謂成熟,魯平認為,要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由港人自己來定。

  當年曾坦言香港市民“最怕和中國對抗”的魯平,現在則覺得,港人最擔心的不是政治問題,而是經濟問題。“身在內地,心在港”的他,耄耋之年仍然天天上網關注香港新聞,而每日的“下午茶”則是四點的收市恒生指數,“我一張股票都沒有,沒有投資,但是我很關心,我一定看,因為它是香港的經濟指標”。

  港人誤解心存委屈

  魯平一九二七年出生,成長於“十里洋場”的舊上海,一直接受西方教育的他,卻因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對祖國有一份堅定的責任與使命感。“從小就有一個理想,中國一定要站起來,總有一天中國人要站起來,揚眉吐氣,要做自己的主人。”而成功參與香港的收回工作,魯平感慨完成了自己的心願,“收回香港,我覺得很光榮,我這個理想終能實現了”。

  多年與香港問題“打交道”,魯平自稱香港就像是他的孩子。他評價港人勤勞、明快,對新鮮事物接受得很快。不過對於港人當年對他的一些批評之語,魯平坦言心感委屈,“好多事情我是真心地為香港好,但是香港人不理解,我去為香港人爭,不單是機場,其他好多問題都這樣,所以有時候我感到有點委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