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瞭望:萬鋼任科技部長標誌民主黨派參政趨成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30 15:58:40  



  民主黨派參政走向成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開始走向成熟。

  1979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把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納入了政治制度的范疇。

  1989年,中共中央下發《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第一次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次用“參政黨”這個新的專用名詞來界定我國民主黨派的性質。

  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載入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使之獲得了國家大法的保証和法律地位。同年,該會議選舉中華全國工商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榮毅仁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民主黨派領導人第一次擔任這一職務,標志著民主黨派以參政黨的身份進入國家政權的最高權力機關。

  1998年,全國人大、政協換屆,首次實現了八個民主黨派中央主席分別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或全國政協副主席,這是建國以來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擔任國家領導人職務較多的一次。

  2005年,中共中央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再次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和政府領導職務,是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民主政治的制度設計必然體現各民主黨派的訴求。“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形式是多樣的,而擔任國務院組成部門的正職是參政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很有說服力的標志,因為這種做法豐富了民主黨派等非中共人士參政的內涵。”柳建輝教授說。

  顯然,非中共人士擔任政府部委正職,是中國共產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必然,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是新的政治形勢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

  今天,我國八個民主黨派已經獲得較大發展,從“文革”後的6.5萬人增長至60餘萬人。

  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民主黨派以參政黨的身份進入國家政權,有兩個方面的重要進展:一是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歷屆全國人大及地方各級人大中,民主黨派成員在人大代表、常委會委員以及副委員長(副主任)中所佔比例,始終處於上升或基本穩定態勢。截至2000年底,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有12萬人當選為各級人大代表。他們以人民代表身份,行使國家權力,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這是民主黨派在最高權力機關的參政。

  二是在推薦民主黨派成員擔任中央和各級政府及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方面加大了力度。截至2000年底,中央國家機關部門和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班子中有非中共領導人士19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5個副省級城市的政府領導班子已經全部配備了黨外領導幹部,佔全國58%的374個地(市、州、盟)人民政府中有黨外副市(州、盟、區)長、副專員;全國2/3的縣級政府班子安排了黨外人士;全國擔任縣(處)級以上政府及司法機關領導職務的黨外幹部達到9000余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